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1篇
教育   76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3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2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CBR在因特网教育资源检索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因特网教育资源的检索日益受到关注 ,而目前基于关键词的检索方法效率不高 ,特别是对多媒体资源的检索显得相形见绌 ,人们迫切需要一种对因特网教育资源 ,尤其是多媒体教育资源更为有效的检索方法。基于内容的检索CBR (Content-BasedRetrieval)应运而生。它的出现将对提高因特网教育资源检索的质量和效率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2.
教育信息环境矛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阐述了教育信息环境优化的概念,重点剖析了教育信息环境中所存在的矛盾,以及由此引起的表征,揭示出教育信息环境优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3.
与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零距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专家咨询>栏目在新的一年将更加注重分析市场热点、解答疑难问题、探讨发展新思路,注重利用远程教育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回答一线教育工作者提出的现实问题,增强互动性.为此本刊今年特邀祝智庭教授和林阳博士与余胜泉博士一起轮流担任本栏目的嘉宾主持,与读者一同探讨当前信息化教育领域出现的各种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34.
信息化教育社会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化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研究进入信息化教育领域的时代产物。虽然信息化教育社会学目前尚未形成体系,但我们却从众多的国内外研究文献中发现了其蓬勃的发展生机,以及其作为一门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该文首先分别阐述了信息化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历史线索和三大学科要素(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然后基于释义学提出信息化教育社会学的概念,最后概述了信息化教育社会学的现实语境和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35.
信息化教育为跨越时空、多样化的教学提供了可能,但目前也仅仅是一种可能,我们还不得不面对教育信息化所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其必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棗教育信息环境优化。  相似文献   
36.
林阳 《寻根》2014,(5):77-85
林锴,1924年1月1日生于福建福州,1950年毕业于国立艺专(杭州),1951年人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初从事连环画创作,后专攻国画,兼及书法、篆刻与古诗文。1994年7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一级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出版有《林锴书画》、《林锴书画集》(台湾版)、《墨花集》,诗集(《苔纹集》等。  相似文献   
37.
林阳 《寻根》2013,(3):102-104
曹辛之(1917-1995),笔名杭约赫、曲公等,解放前,任香港三联书店美术部主任,新中国成立后,调到人民美术出版社任宣传科科长、设计组组长等职,主要负责书籍装帧工作。1956年,中国为打破西方对我国的包围、团结东南  相似文献   
38.
林阳 《教育现代化》2006,(11):80-81
近期,我就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兴趣这一问题进行了一次民意调查.参加调查的98名学生,对政治学科有较浓厚兴趣的学生23人,占23.5%,兴趣一般的学生42人,占42.8%,不感兴趣的学生33人,占33.8%。从调查结果可看出,大多数学生对政治学科不感兴趣或兴趣一般,他们的理由是政治学科内容枯燥乏味,有些内容脱离实际.以升学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只能大量背诵、  相似文献   
39.
Blog与信息化教育范式转换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Blog是当前一种新兴的网络交互形式。本文阐述了 Blog的概念 ,并从信息化教育范式转换的角度考察 Blog在未来信息化教育中的价值和前景  相似文献   
40.
陶渊明对“名”是喜爱的,也是有所追求的。他既追求奇伟的功名、崇高的德名,也追求独特的文名。这三者中,由于奇伟功名追求之愿未遂,使他走上了归居田园的道路,并在此道路中,逐渐形成了他对崇高德名和独特文名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