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篇
各国文化   4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21.
阮籍作为魏晋之际玄学名士的重要代表,其纵酒固然有老庄之徒求得形神超越的一面,但更多的与他的避世相关;阮籍的狂饮避世,既是一种全身的智慧,又包含了弱者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痛苦,从而也注定了他的人生悲剧,并由此典型地展示了魏晋士人人格的分裂,以及封建士大夫在特定历史环境下进退失据的人生二难状态。  相似文献   
22.
两汉时期的赙赠作为丧葬的重要内容,备受史家关注。班固和范晔在《汉书》和《后汉书》中也对赙赠制度进行了记载。但是,二者的赙赠书写并不相同。班固的赙赠书写突出等级差异,强调封建秩序,显示了皇权对社会伦理的规范;范晔的赙赠书写凸显忠孝节义,强调儒家道德,呈现了人际间的社会交往。班固的赙赠书写是基于官方立场的政治书写,范晔的赙赠书写则是士人主体意识自觉的生命叙事,昭示了不同文化思潮中历史书写意识的不同面向。  相似文献   
23.
地方院校的高职语文教育专业要提高教学质量,应遵循自身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性质及定位,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完成专业教学的转型。  相似文献   
24.
从《春江花月夜》看初唐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唐作为整个唐代学发展的第一阶段,体现出特色鲜明、极具时代感的化精神。《春江花月夜》充分体现了初唐化精神的三个层面,即昂扬的生命意识;复杂的人心态;博大壮阔的艺术创造风格。  相似文献   
25.
李白的七绝《早发白帝城》与杜甫的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都抒发了一种人生困厄中突获释放的兴奋和喜悦之情。但在抒情方式上却不尽相同,前采用的是表现式抒情,以意象造境为手段,通过表现一“快”字来间接暗示情感;后采用的是再现式抒情,以叙述描写为手段,通过塑造一位老的“狂喜”形象来直接抒情。相比之下,前深得艺术简化之精髓,更为含蓄,给读想象的余地更大。  相似文献   
26.
"通人"是两汉时期重要的文化现象,这一现象的背后承载着可贵的文化精神。立足文化自信来重新审视两汉"通人",对于当下大学精神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通人"对博通的崇尚可济当代大学人才培养知识结构褊狭之弊;"通人"融汇新识,勇于创新的胆识可鼓当代大学人才培养的创新之气;"通人"求真务实的思想可养当代大学人才培养的科学精神;"通人"潜心问学的治学品格可滋当代大学人才培养终身学习的笃学风气。  相似文献   
27.
在创新教育背景下,高校的人文学科教育要加强开展研究性学习,在高等学校的人文学科教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最佳途径就是以研读中西文化经典为突破口,在人文精神陶冶中锻炼思维,启迪智慧,最终形成能力。而人文学科经典阅读中对阅读的对象选择和研读思考方法就成为研究性学习导引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8.
略论苏轼的命运及其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的仕途坎坷,成就了他在文艺领域的辉煌;造成苏轼政治家的悲剧、文学家之幸运,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苏轼命运的文化意义在于,他既创造了不朽的文化业绩,又在人生境界上完成了儒、道、释三教思想的圆融,开启了士人人格的审美化之路。  相似文献   
29.
通过对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专业文献阅读状况的抽样调查分析发现,目前许多学生在专业阅读上存在着总体阅读量较小、阅读程度肤浅、阅读主动性差、阅读选择面窄、缺乏指导等诸多问题;要改变这一现状,今后应在教育教学管理上,加强阅读指导和训练,将专业文献阅读纳入实践性教学序列中,制定适当的考核和评价体,并进一步加强专业图书资料建设,通过在校园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等措施来提高学生的专业阅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