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教育   27篇
各国文化   5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18年   1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自由的象征:对阮籍长啸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子烨 《寻根》2009,(2):9-18
往岁读王摩诘的绝句《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以为啸可能是幽人逸士兴致勃发之际的狂呼大叫。及读岳武穆((满江红》词:“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又以为啸无非是抒发英雄豪气的长叹之声。近年稍窥中古之学,于啸之问题方略有解会,始知畴昔所想乃谬误之极。所谓啸,乃是古人的一种特殊的声乐艺术,而在中古士林尤为风行。它与彼时之文人生活契合无间,犹如丹葩之耀于芳林,白云之衬于青天,别有风致。  相似文献   
12.
范子烨 《中国文化》2014,(2):100-101
拙文《曹丕〈典论·论文〉“齐气”发覆》在《中国文化》2013年春季号(第37期)刊发後受到一些研究者的关注,拙文主要列举了引用曹丕《典论》原书的以《三国志》裴松之注为核心的九条材料,并参以《文心雕龙》之内证以考定通行《文选》各本曹丕《典论·论文》“徐干时有齐气”之“齐气”乃“逸气”之讹。  相似文献   
13.
从北宋开始,随着陶集的大量刊刻与广泛流传以及诗学批评的蓬勃发展,关于陶渊明《饮酒》其五这篇经典名作,便产生了“悠然望南山”与“悠然见南山”的异文之争,一代文学巨擘苏轼首发其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这首诗在唐代以前和唐宋时代的流传情况出发,结合对陶渊明诗文内证的深入发掘和历史语言学角度的还原审查以及对这首诗文学渊源的认真求索,充分揭示了一条“悠然望南山”作为陶诗原始文本的证据链;同时,本文也彰显了苏轼在文本抉择上的矛盾态度,指出了苏轼的错误判断产生的禅学背景及其所具有的特殊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次提出并探讨了中古士人尚“简”的审美观念问题。“简”构成了魏晋人物品藻的一个审美标准,也是中古士人的一种重要的美学观念。“简”代表了一种人生追求,也显示了一种人生境界。这种审美观念滥觞于《周易大传.系辞上》,其在中古时代的发展与确立,与魏晋玄学有密切的关系。“简”作为文艺批评的一个最基本的美学范畴,从陆云到刘勰无不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诗经》的出现,如同一轮骄阳,照彻了东方诗国的广宇。大化流衍,江山代谢,世事纷纭,其永恒的经典意义未尝改变,就像《圣经》对西方一样。华夏诗史的历程尽管千变万化,其根本还是在于《诗经》。故自古至今,《诗经》学也一直蹲踞经学的主流地位。刘毓庆教授在这一研究领域贡献卓著,世所共知。而本期“梵净古典学”推出的《尔雅的出现与诗经诠释学的产生》一文,则是他近年来的一篇力作。该文之要旨,在于还原《尔雅》的学术思想体系。文章指出,《尔雅》是诠释《诗》《书》语汇的先秦古籍,其  相似文献   
16.
正面对本期梵净古典学的5篇稿件,我的心情格外激动,这种激动来自久违了的学术与文化上的感动。本期的核心论题是古典文学文本的音乐史背景问题。什么是啸?这是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人绕不开的问题。回顾近现代以来对啸的研究,日本学者起到了先导作用。2000年10月31日,日本奈良女子大学横山弘教授(正仓院博物馆馆长)寄来了2篇论文的复印件,一篇是青木正儿的《"啸"的历史与字义变迁》,另一篇是泽田瑞穗的《啸的源流》。福冈大学人文学部的  相似文献   
17.
所谓啸,乃是古人的一种特殊习尚,而在中古士林尤为风行。它与彼时之文人生活契合无间,犹如丹葩之耀于芳林,白云之衬于青天,别有风致。啸与中国古典诗歌艺术以及文人生活的结合,显示了中国古代文学与音乐的密切关系。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常常被忽略的重要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位于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内的晋孙登啸台,是一处重要的文化遗迹。以“啸”为着眼点,对这种文化现象进行全面的考察,并借以唤起人们对晋孙登啸台的关注。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啸的音乐特点、啸的音理机制、啸的曲制面貌、啸的艺术特点、啸的具体方法以及啸若干类别;第二部分描述了啸的历史发展;第三部分论述了啸的文化特质,包括啸的理性特质、啸和以自然为美的艺术观念以及啸与自然界的关系等等;第四部分阐述了啸与道教、神仙的关系;第五部分重点探讨啸作为文学意象的多重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匈奴人的莫林陶录盖墓地发掘出用骨头制作的舌头琴,这一直以来是从蒙古国境内发现的古代蒙古人在音乐文化方面的唯一的具体证据。德·策文道尔吉院士发现的这个古代乐器不仅是研究匈奴人的,而且是研究整个欧亚大陆古代游牧民乐器的起源和发展的重要资料。近年来,由于从游牧民文化领域发现了不少与上述的乐器类似的乐器,所以笔者感觉到,有必要重新思考这个问题。通过对欧亚大陆初期的游牧民或青铜器时期的匈奴人的墓葬的考察,重点描述了属于匈奴后期的蒙古、中国北方、内蒙古、图瓦和密努斯盆地的考古发掘的10个舌头琴。特别纠正了最初公布的研究者们对乐器功能的错误解释,如称它们为"骨头工具""纺织机的梭子"等等,阐明它们是在中亚和中国北方游牧文化中广泛流传的乐器。而观察已经发现的考古资料范围,最早的舌头琴是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发掘的骨制琴,最晚的是从密努斯盆地萨合萨尔的墓葬发现的骨制琴。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浩浩洪流中,《世说新语》(以下简称《世说》)是一部出类拔萃的杰作。它饮誉今古,蜚声海外,目前已成为一个国际性很强的研究课题。本文即是在广泛借鉴国内外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成的。一由于晋宋时代的文献资料所存无多,因而《世说》的许多基本问题至今仍然使研究者深感困惑,如它的作者、成书时间与过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西方的"互文性"文本理论出发,揭示了陶渊明与张衡、束皙的关系,对嵘《诗品》品陶之说进行了补充。文章特别强调陈寅恪对古人"应具了解之同情"的态度的重要性,通过理论的阐发和诗文的对照,表明了陶渊明对汉晋以来文学传统的继承。同时,本文对《归园田居》五首其一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作者指出,陶渊明与张衡、束皙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其平生的志业与人生的践履亦有差异,但是,隐逸的情怀与脱俗的高趣,却是其共同的追求。由此,张衡的归田与束皙的贫居成为《归园田居》诗的深层文化背景,陶渊明也成为这两位作家的异代知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