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各国文化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南社这个一度英气勃勃、声华颇盛的革命团体,之所以会在五四运动后无可逆转地风流云散,固然可归因于他们所倾心的革命目标相对狭隘,同时,也与他们自身的文化心态、认知思维模式颇有干系。由于南社社员普遍缺乏一种文化更新和重塑自我的自觉,故而既不能从整体上把握现代世界的意识形态精华,也不能对民族文化作出科学的继承与扬弃,进而使中西之学在双向的认同中达到结构上的整合。正是缘于以上诸因,他们在新文化运动中无法作出有力的回应。只有对此深入探究,才能对南社后期的分化、衰落作出令人信服的阐释。  相似文献   
12.
13.
毫无疑义,柳亚子是一位杰出的编辑大家,但这一点似乎早已被他那腾誉诗坛的赫赫声名所掩。说来颇有点匪夷所思,作为一代诗雄的柳亚子,生前竟仅出过薄薄的两册诗文集(《乘桴集》1928年,《怀旧集》1947年),其主要精力,都投献在他所热爱的编辑出版活动上,泽溉士林,为功岂细;若再加籀绎,柳亚子之所以在近代文坛上一直声望广孚,腾誉众口,也莫不与此有关。如果我们进一步从近现代编辑出版史的角度考量,柳亚子无疑应当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近体诗形式的文化功能不仅在文本操作层面上有其内在的价值,在深层结构上,还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出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模式和“阴阳”、“五行”、数术等文化观念。对此,必须从哲学、历史、文学、美学、语言学、文化学甚至宇宙学的角度全方位地予以立体观照,才能深刻体认近体诗形式深厚的文化内蕴和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往事历历天人永隔———追忆至善大哥二三事圣陶仁丈晚年的诸多活动,全都靠至善大哥参与和协助。圣陶丈一向奖掖后进,认真待人;至善大哥凡有客上门,总是侍立一旁,很少一起坐下。这是我从诸多朋友处都如此听说的,也是我经常亲眼见到的。连我这样直接的晚辈,至善大哥的小弟弟上门,有时也是如此。这当然是因为他忙,无暇坐下一起谈天之故。总之,为了让圣丈能更好地工作,至善大哥一切服从父亲的需要,把自己的工作放在第二位。这已成为至善大哥留给众人的深刻印象。早在圣丈生前,至善大哥已开始编集《叶圣陶集》。圣丈作古后,至善大哥更是全力以赴…  相似文献   
16.
范曾先生身为南通范氏第十三代传人,自幼秉承家学,颇露圭角,中岁以诗书画三绝飙名四海,可谓间世乃见,不坠家声。其诗法度雅正,树义高古,嘘吸风云,涤扫凡庸,不肯作一犹人语。震荡翕辟,雄奇排再,下笔固非前贤所能拘限也。今观是编,集无弱篇,篇无弱句,句无弱字;求诸当世,实罕觏耳。集内绝句,笔力隽浮,拗峭之笔,饶有风致;浏亮之词,妙能顿挫,田深得伯子先生家法也。歌行高识远韵,绵密典丽,宕而能逸,用笔极灵动雄奇控纵转换之妙。倚声清雄磊落,宫商和畅,贵在能于密致中寓刚劲之气,殊非貌主苏、辛而相率入于叫嚣伦俗者可与言也。溯乎南通范氏一门,实握文运之枢轴,而为中华文化所托命者也。承学之士,或能识之。存绝学之坠绪,传薪火于烬微。《范曾韵语》不独为南通耆献之光,亦镇自与天壤同垂不朽也。  相似文献   
17.
苏煜教授主编的《英国诗歌赏析》一书,已于2006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从某种意义上说,选诗是一门大学问。选家的能事就体现在“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从历史上看,若无选家也就无所谓名家;许多名家名作其实就是因历代选家的多次收选并在历时性的流播中得享盛名的。古今中外,其揆一也。选家之所以成为“家”,就在于他们腹笥宏富,胸有绳墨,自出手眼,故能导扬风雅,为功岂细。即以是书而论,“选”得便颇有特色。首先是时间跨度长,上起文艺复兴代表诗人莎士比亚,下迄现代主义先驱艾略特,英国诗坛上的主要诗人与名篇佳什,已囊括无遗。从流派上看,是…  相似文献   
18.
邵盈午 《中国文化》2014,(2):231-242
我们正处在一个资讯极度发达、思想日益泛滥的时代,各种观点、理论、主义都已纳入文化生产的专业化轨道,大量的“理论生产师”应运而生,由此造成严重的“知识过剩”与“理论过度”的时代病症。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号称"史学大师"、"国学大师",其生涯不过半百,然造述惊人.其所涉及的学术领域之广,并世罕有其匹.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故蔚为一代宗师.若将王氏一生的学术成就归结起来,其前期成就主要在文学,包括文艺批评、诗词与戏曲史研究,他融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哲学、美学理论为一炉,著有腾誉士林的<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迄今仍被学术界奉为经典名著.王氏匪夷所思地沉潜于西方哲学家那布满艰涩而又幽邃的思想丛林,采撷下盈溢着文化芬芳的花蕾,并播撒在近代那贫瘠的美学园圃中,堪称将西方美学系统引入中国并使其独立为一门学科的第一人.王氏后期,学术重心转入对金甲文字、汉晋简牍、汉魏石经、敦煌卷子、古器物学的考释,仍是当代史坛无法逾越的学术空间;王氏于商周史、蒙元史等方面的研究,更是生面别开,创获尤多.至于传统的"说文"学、训诂学、音韵学、版本目录学、校勘学,亦皆渊萃卓如;王氏纯熟地以小学沟通学术之林,诚为其治学中的一大法宝.就其治学特点而言,大抵有四:一是视野开阔,气象宏深,大气包举;二是果于自信,而又不武断、更不师心自用.对学术自由的笃信和力行,是王氏作为一个成熟学者的重要标志;三是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与独立意识.王氏自觉地追求学术上的"无我之境",即注重学术、知识本身相对存在的客观价值与长远效用,并强调学术上的"三无"主张;四是方法科学,观念先进.尤以其"二重证据法"和"阙疑法"为著.胡适、吴宓等人之所以极力聘请王氏入主清华国学研究院,不仅缘于王氏卓荦的学术成就,他们同时也看到了王氏身上所透发的那种强烈的学术魅力与超凡气象.环顾近现代学术界,大家辈出,却鲜有像王氏这样的旷世奇才,在哲学、经学、小学、文学、史学、美学、考古学、戏曲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逻辑学、版本目录学、古器物学等各个方面丰饶地展开.  相似文献   
20.
散文家卞毓方最近在《十月》上发表的一系列以 2 0世纪的思想文化大家为题材的文化散文 ,旨在对“过去”进行历史反思与文化审视 ,溢于楮墨的是近年来难得躬逢的大智慧和大思考。在这组文化散文中 ,涌动出来的是直可勒诸时代之碑的一片精诚 ,一片忧思 ,一片深情。而结构上的浑然严整 ,语言的陌生化和高度诗化 ,自拓衢路 ,大气包举的美学风格 ,则最大限度地适应了作者理性的穿透力和驾驭历史波澜的宏大气魄 ,使创作主体与他的表现对象之间获得了最高的契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