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2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7篇
综合类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运用诠释学方法,从身体哲学出发,深入剖析太极拳“静”的思想理念,挖掘与整理太极拳的身体经验及其价值取向。研究指出,太极拳的“静”主要包括“阴阳动静”之静、“体用动静”之静与“持敬主静”之静。太极拳习练中的“静”主要蕴含“松静自然,以意领形”的身体感知,“心无杂念,引神入静”的身体意象,以及“练养结合,动静合一”的身体境界。太极拳习练中的“静”在价值取向上,追求“静而空欲”的行为秩序与身心养护,强调“静而平躁”的自我调适与德性养护,注重“静而缓急”的实践智慧与精神养护,坚守“静合天人”的宇宙意识与生命养护。太极拳中的“静”既在心,又在身;既内在,又超越;既感性,又超感性,可视为中国式的“即身而道在”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32.
科学健身视角下的社会武术指导员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界定了社会武术指导员的涵义、阐述了武术健身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优势以及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了符合时代发展的社会武术指导员的培养并提出了相应对策,旨在使这一新生力量更好的服务于全民健身。  相似文献   
33.
以2008年全国跆拳道冠军赛为例,通过对跆拳道新旧规则的对比分析,结合新规则在冠军赛中的试用现状,针对跆拳道新规则的即将出台与启用对我国跆拳道技、战术及裁判员临场执裁等方面产生的变化与影响等问题进行研究,旨在使我国竞技跆拳道以更快的速度适应新规则,提升在国际比赛中的竞技术平.  相似文献   
34.
国际散打竞技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第1届至第5届散打世界杯的相关资料,结合散打发展的历史,揭示出国际散打的竞技水平不平衡等问题,提出加强培训等相关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5.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形象作为国家形象建设重要范畴的现实意义日渐凸现出来。努力塑造本国的传统文化形象,成为世界各国增强本国文化软实力的普遍选择。运用形象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相关理论,对当代中国武术文化形象的时代特征进行研究,提出重构中国武术文化形象的理论命题。认为:“形象”问题是制约武术国内外发展的重要阻碍之一,其价值特性的弱化、教育意义的泛化、群体认知的固化以及社会功能的虚化使武术文化形象的当代重构具有时代必要性。要破解这一形象难题,其根本路径在于当代中国武术的发展能否重新拾回武术文化传承中弥散的“根脉情节”,能否重新强化武术文化传播中的“整体观念”,能否在社会武术文化认同中凸显出自身的“功能特性”,能否在未来的发展中规划出契合自身实际的“道路指向”。据此,提出重构当代中国武术文化形象的可行方法:将中国传统武术置于优先发展的位置;沿着地域武术框架大力拯救村落武术;注重武术文化整体输出化解分化弊端;引入多学科理论增强武术的整体内涵;深刻诠释武术的文化与健康两大功能;努力构建学校武术教育技道共进渠道;实现以他为主向以我为主的道路转变;将本土振兴提上武术发展的重要议程。  相似文献   
36.
武术谣言传播是武术传播研究的新领域,主要应用社会学的理论,对武术传播中的谣言现象进行研究.通过梳理、归类影响力较大的武术谣言案例,探讨武术谣言的生成机制并对其进行深层剖析.结论显示:武术谣言不但易沉淀为一种“集体记忆”,对于中国武术形象的塑造、精神的缔造,以及大众传播都有着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在充分认识到武术谣言的危害的基础上,最终提出迈向武术传播的“深度安全”之路的社会学规避策略及路径.  相似文献   
37.
散打运动员体力透支下制胜谋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以运动训练学等为视角,对体力透支这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进行实证调查,探讨体力透支的现象、原因以及制胜的因素,深入把握体力透支的特点.针对体力透支的具体现象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38.
以太极拳《耍拳论》《耍拳解》为基础,结合“耍拳”生活的文化实践,解释其文化现象、特性与自然意向,揭示太极拳“耍拳”的认识论要义、实践论要义及其主体性关怀。指出:太极拳“耍拳”不仅有外在的形式,更有内在的理法,使人在“耍”中消除位分、彼此交感、互相成就、技艺同长,具有安放身心、技艺双修、步向超验的文化特性;它游戏般展开,让人渐生敬意,端正态度,并为之奋进逐渐走向完满,是习练者自我实现的过程。太极拳“耍拳”是日用即道的文化体现、生活世界哲学的话语表达、体育生活化的身修方式。它不仅是太极拳的习练之法,更是一种中国式的身体修行,且始终以一种往复循环的主体实践导引着“耍拳”者走向生命之完满,具有人文化成和生命治疗的作用与意义,可为人之身心健康与生命幸福增福祉,为人之本真回归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39.
以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家散打队大级别男子散打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其专项身体素质的16项指标进行了测量,并运用SPSS10.0软件的主成分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测量结果进行处理.结果表明:专项身体素质主要是由拳法耐力因子、腿法耐力因子等七方面组成;认定10s直拳、10s鞭腿等8项指标是反映其竞技水平的主要专项身体素质指标,并分析了专项身体素质与运动成绩的关系,制定了专项身体素质单项和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标准以及专项身体素质发展均衡度的评价标准.经检验,所制定的各项评价标准效果较好,可为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科学化以及选材提供较为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0.
"拳"作为中国武术的俗称,一直被人们接受和认可,早已成为中国武术的代名词."势"作为一个思想史的概念,在政治、军事、书法、绘画、诗歌等诸多场域中表达一种相似的哲学思维与意义结构,它们为"势"文化的理论研究打开了广阔的论域空间.研究以"势文化"为切入点,以内家三拳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拳之势"进行理论探索.结果表明:架势是"拳之势"生成的结构之力;理势是"拳之势"生成的逻辑之力;气势是"拳之势"生成的生命之力;情势是"拳之势"生成的表达之力.习武演练自觉追求"势",它体现的是一种美学之道与生命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