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教育性失业是教育身份功能膨胀的恶果。造成“教育性失业”现象的原因很复杂。从教育经济学的视角看,当教育培养高规格人才的数量过多、超过社会发展的需求时,就会产生文凭危机。教育社会学更多地从社会阶层的利益关系方面来看问题,冲突论认为既得利益集团为了巩固自身地位,有意抬高职业门槛的学历资格从而造成文凭贬值,教育性失业其实是社会冲突的产物。 相似文献
32.
论教育诠释学的研究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诠释学源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诠释学 ,存在着几种研究向度 :强调严格传授知识的传统诠释学取向 ;强调师生主体诠释和理解的本体论意义上的哲学诠释学取向 ;注重反思批判的社会批判取向 ;走向极端和教育意义的不确定性的激进诠释学取向。它们在教育目的、课程观、师生观及方法观等方面看法不一 ,各有其合理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33.
自我选择、反哺与非社会化--论当代青少年学生的社会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影响青少年学生社会化的几大因素发生了变化,家庭和教育的社会化影响力在下降,网络在儿童社会化中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青少年的社会化从传统的“社会教化”转向“自我教育”,从“他人实现”转向“自我实现”,出现反向社会化;青少年通过种种方式抵制主流社会的影响,把自己边缘化。 相似文献
34.
论科研团队内部的冲突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研个体与科研团队之间常见的冲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个体目标与团队目标、个体成就与团队绩效、个体人格与团队角色、个体意志与团队决策、个体竞争心理与团队和谐需要等。解决这些冲突的途径包括认定团队目标、健全利益分配机制、挑选合适的团队角色和建设有特色的组织文化。 相似文献
35.
长期以来,支撑我国教育教学研究基础的学科是哲学和心理学。哲学化的研究倾向于演绎与宏大叙事;心理学化的研究则信奉科学主义、实证主义,以“客观性”、“定量”、“目标——效率”、“设计”、“控制”等为核心概念;近年来社会学和解释学的研究视角渐渐成为一道引人注目的景观,这种研究的最大特点是运用社会学、现象学与解释学的理论,采取微观研究的方法,描述、解释和反思学校社会生活,为教育教学研究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36.
“订单式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的具体运用,它根据乡村产业的实际需求确定职业培训计划、技能种类、质量指标。“订单式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立足于乡村生活和乡村产业振兴,将市场导向和就业导向引入计划供应秩序下的农村职业培训,能够解决传统农村职业培训与乡村产业发展以及农村生活脱节的问题。“订单式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农民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7.
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着地位等级或分层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多,但归结起来不外乎为两种情况,一是市场竞争造成,二是受政治和政府分配决定.在如何评价高等学校的这种地位分层状况的问题上,有着多种看法和分歧:"英才统一论"、"平等统一论"、"英才多元论"和"平等多元论". 相似文献
38.
再就业培训对提高再就业率和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提高再就业培训的教育投资效率的途径有:建立完善有效的再就业培训体制;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加强就业咨询和指导工作;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实践性和迁移性等。我们应采取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结合的融资方式,形成多元化的再就业培训成本分担模式。 相似文献
39.
科举制的废除并不等于心理层面的身份文化的消失。科举制的长期存在使国人积淀了一种重视考试的“遗传性”和极其浓厚的借助教育获得科名的身份情结。除了毛泽东时代的短暂中断,百年来这一教育身份功能绵绵不绝,挥之不去。考察其变化轨迹,有助于帮助我们解读当今中国的“应试教育”和学历狂热。 相似文献
40.
导生关系是构成研究生教育生态秩序的关键一环,导生冲突是影响和谐导生关系建构的重要因素。在五阶段冲突理论视角下,导生冲突的生成经历了潜在的对立或失调阶段、认知和人格化阶段、行为意向阶段、行为阶段与结果阶段,引发导生冲突的内生因素是沟通欠缺和观念差异、关系异化和共识断裂、权力势差和行为偏执以及处理不当和引导缺位。缓解导生冲突的善治之路是:促进导师与研究生的交互感知,激活研究生的内生发展潜能;明确多元权责关系,建立研究生培养与导生合作的契约机制;改革“导师负责制”,建立平等共生的新型导生关系;提高导生处理冲突的情商,建立第三方导生申诉处理机构;完善导生学术交往共生机制,强化学术伦理规范导生关系;注重社会文化引导,营造导生关系和谐发展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