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66篇
  免费   150篇
  国内免费   211篇
教育   4803篇
科学研究   1787篇
各国文化   49篇
体育   479篇
综合类   541篇
文化理论   36篇
信息传播   123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14篇
  2021年   230篇
  2020年   192篇
  2019年   95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112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258篇
  2014年   446篇
  2013年   520篇
  2012年   591篇
  2011年   693篇
  2010年   620篇
  2009年   606篇
  2008年   576篇
  2007年   682篇
  2006年   644篇
  2005年   556篇
  2004年   300篇
  2003年   264篇
  2002年   254篇
  2001年   224篇
  2000年   172篇
  1999年   125篇
  1998年   116篇
  1997年   73篇
  1996年   75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成人的网络学习策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前成人的网络学习主要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研究性学习为主。通过对网络学习者的深入访谈,我们将成人的网络学习策略划分为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和认知策略,主要涉及网络学习的目标设定、行为监控、资源管理、人际交往以及信息加工等内容。加强对成人网络学习策略研究有助于提高网络教学质量,对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52.
职业素质是衡量高职院校学生能否跨入职业门槛以及胜任职业的重要条件。要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以及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构建以职业理念教育为基础,职业能力教育为核心,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创新素质教育为灵魂,创业素质教育为方向的职业素质教育平台,为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新的途径和操作经验。  相似文献   
953.
在中东欧转轨国家中,波兰最为引人注目。转轨以后,波兰高等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兴盛时期,主要体现为私立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以及公立高等教育机构中自费生的剧增。本文简要介绍了波兰私立高等教育的机构数量和招生人数、形式结构、类型结构、科类机构、层次结构、性别结构和地区结构,以期对波兰私立高等教育的现状有一基本认识。  相似文献   
954.
本文论述了非智力因素与外语学习的关系,及非智力因素、动力、兴趣和性格等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并指出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55.
历史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线历史教师通过讲故事和教学反思的途径进行教学研究的一种新方式,可以有效促进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历史教育叙事研究,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同时要做到叙事的及时性、真实性、经常性和公开性。  相似文献   
956.
从维索尔伦顺应论视角下的语境顺应分析《舌尖上的中国》字幕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可以发现,在本土纪录片字幕英译过程中,译者应顺应目的语观众的物质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国文化的正确、高效传播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57.
当前个体私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思想认识问题、资金紧缺问题、政策落实问题、社会环境问题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958.
本文介绍了对物理师范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尝试 ,对培养物理师范生的创新能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59.
功能主义理论中的目的论(Skopostheorie)主张评价译文的标准不应局限于“等值”(equivalence)为核心的翻译观,而应该衡量译文是否对某个翻译目的“充分”(adequacy)。本文对翟氏译本中译例的翻译现象与翻译效果进行分析,并与其他《聊斋》译本作对比分析。通过对比研究发现,翟理斯在翻译过程中并没有始终如一地受自己翻译目的的指导,因而翻译策略缺乏连贯性,没有很好地达到自己的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960.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English language has gradually become a linguistic form of cultural capital in China’s zigzag journey to modernization. It situates English’s status in flux in historical context, with an analysis at both the international and intra-national level. It showcases the necessity to embed cultural capital within Bourdieu’s full framework, and evidences the arbitrary nature of this form of cultural capital for its intimate tie to power and politics. By revealing how English has been officially consecrated as a global lingua franca and then socially recognized for material and symbolic benefits, this paper implicitly problematizes the officially validated cultural hierarchy, argues that the value of a cultural capital is context-dependent, politically and socially constructed, inseparable from the field where it is produced. The present-day English manifests its symbolic power in classification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entrenching the already entrenched inequality within and without the national st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