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2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9篇
教育   750篇
科学研究   182篇
各国文化   18篇
体育   56篇
综合类   58篇
文化理论   11篇
信息传播   18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97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71.
72.
清朝末年设立的大通学堂体操专修科开创了我国师范教育体系中体育专业的先河,其体育教育的实践和思想对全面、系统的研究近代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历史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73.
浅析"四两拨千斤"的力学原理及训练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通过对“借力用力”“、疏堵并用”“、化打并用”等具体拳技的力学原理分析,阐明了“四两拨千斤”技巧的原理,并尝试了提高“四两拨千斤”技能的一些有效训练方法。加强培养学员“四两拨千斤”的技能,在散手格斗或自卫防身中,应用价值较大,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4.
试论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之结合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就当前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及其结合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提出了如何在社区体育中发挥学校体育的自身优势的对策,为社区体育及学校体育今后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5.
广西中学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广西城市、城镇、乡村各级中学开展体育课教学的基础和条件不同的实际出发,着重对中学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的相关理论及全国现有评价体系的现状进行概述,对学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量化标准进行系统研究,制定适合广西城市、城镇、乡村各级各类中学分别使用的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标准。本评价体系适应广西各地域、各级学校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一特点,是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具有时代特点的评价体系,充分体现了科学性、全面性、区别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特点,为广西各级各类中学体育课教学质量的评价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6.
科学管理最初引进中国的标志性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作者发掘的第一手材料,揭示了90年前科学管理和“效率主义”被中国学者引进的两大标志性事件,并评析其背景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7.
伊犁谷地逆温特征与逆温带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提示伊犁地逆温特征、逆温带气候资源特点及逆温带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和意义的基础上,重点对逆温带开发利用及总体设想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探讨,同时提出了逆温带开发措施及组织管理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8.
马克思确立的历史唯物主义,自创立之初开始,就遭到各种非议或责难.有人认为马克思没有批判哲学,只有实证科学,其突出表现为马克思的社会经济理论.而实际上,这些肤浅的理解显然是忽视了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变革,原初的历史语境和时代使命赋予了马克思历史科学的实证批判性.  相似文献   
79.
This paper presents some results of a qualitative study carried out in a secondary school in the city of Buenos Aires (Argentina). It examines how two students from poor families responded to, and viewed, aggression by peers at their school.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examination of students’ narratives about aggression (based on classism and sexism) illustrates the analytical usefulness of the moral dimension of social life to unpack crucial aspects of the micro politics of class and gender and processes of identity-making. Following Sayer, this article maps students’ responses to immoral sentiments and misrecognition: the search for respect and respectability, and moral boundary drawing. It demonstrates that these reactions are entangled in students’ class and gender identity-making. It also shows how ‘victims’ are able to regain respect. However, the individualized nature of these processes and the spirals of aggression they instigate demonstrate the fragile and temporary nature of this achievement.  相似文献   
80.
This article examines how students from the ‘loser’ sections of the middle class dealt with the game of secondary schooling in a ‘good’ state school in the city of Buenos Aires (Argentina). It engages with Bourdieu’s theory of social practice and, in particular, with its concepts of game, habitus and cultural capital. It argues that middle‐class students embody a school habitus, which I call zafar. Zafar (a Spanish slang word) refers to students’ dispositions, practices and strategies towards social and educational demands of teachers and their school. Zafar propels middle‐class students to be just ‘good enough’ students, and promote an instrumental approach to schooling and learning. Although this paper offers an account within which the reproduction of relative educational advantage of a group of middle‐class students takes place, it also poses questions about their future educational and occupational opportun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