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79篇
  免费   149篇
  国内免费   166篇
教育   4439篇
科学研究   998篇
各国文化   63篇
体育   430篇
综合类   396篇
文化理论   27篇
信息传播   84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155篇
  2020年   117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194篇
  2014年   318篇
  2013年   620篇
  2012年   453篇
  2011年   463篇
  2010年   411篇
  2009年   426篇
  2008年   390篇
  2007年   410篇
  2006年   383篇
  2005年   361篇
  2004年   454篇
  2003年   397篇
  2002年   384篇
  2001年   298篇
  2000年   207篇
  1999年   102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2篇
  1971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美国主日学校图书馆是十九世纪基督教传教活动的一种辅助设施,以向儿童进行宗教和伦理教化为主要目的。作为公共图书馆兴起以前重要的图书馆形态,其定位、功能与作用值得系统深入的研究。主日学校图书馆的创设始于19世纪初期,1850年左右成为美国提供宗教文献和儿童读物的主要渠道,其广泛建立和发展一直持续到1880年,之后日渐式微。主日学校图书馆藏书重点由宗教文献向通俗童书过渡;分类编目处于草创阶段,较为粗略;读者服务规章严格,以闭架借阅为主;率先向儿童免费开放,是儿童图书馆事业的基石;培养儿童阅读习惯,促进了美国基础教育的发展;突破阶级、种族和性别壁垒,促进了公共图书馆民主、平等与包容等服务理念的形成;遍布美国各地,奠定了农村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础。表1。参考文献38。  相似文献   
52.
期刊评价中文献老化理论视角的研究相对薄弱。本文探究生存分析法在学术期刊评价上的应用,在理论上 克服了因领域差异导致的壁垒,并选取CSTPCD中30家中文物理学科期刊作为样本数据集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论文 被引时序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物理学科文献老化规律,并选取样本期刊进行对比分析,以探究期刊评价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3.
本文以科学博物馆和科学中心的发展阶段为线索,综述了几个世纪以来科学传播的历史发展,阐述了科学实践如何嵌入到博物馆的展览实践之中并从中发展起来,以及关于科学在社会中的地位的观念变化如何在科学博物馆和科学中心得到反映,还展现了日益受到关注的科学传播如何在科学博物馆和科学中心层面体现出以公众需求为本。  相似文献   
54.
55.
近代中国留学史研究发端于二十世纪初的教育史研究,且较早得到国外学者的关注。自上世纪九十年代,相关学术成果不断涌现。目前,理论视角、研究方法以及史料运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成为制约留学史研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56.
赋权少数族裔学生:一个干预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姆康明斯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来分析少数族裔学生学业失败的原因,以及之前曾尝试过的,诸如补偿教育和双语教育这样的教育改革相对缺乏成功的原因。这些尝试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教育者和少数族裔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学校和少数族裔社区的关系都没有得到显著的改变。研究旨在为教育者提供一些改变这些关系,从而赋权学生,使得学生在学业上取得成功的方法。  相似文献   
57.
58.
59.
60.
If the shoe doesn’t fit, it is a mistake to change the foot, but in essence this is what occurred in 20th-century China,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construction. Motivated by self-preservation, nationalist forces in China resisted the hasty, indiscriminate and harmful importation (indeed, imposition) of western influences, but these external influences ultimately predominated over traditional domestic practices. Radical ideologies evolved, destroying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methods while promoting ill-conceived, but ostensibly “modern” counterparts, or chaotic syntheses of old and new. Rural economies were devastated, to the despair of peasants. The internal response to external stimulus had become far more damaging, the cure its own fatal disease. Amid ongoing efforts at reconstruction, local committees were formed that varied in efficiency, and successive waves of rural construction featured a wide array of approaches, far more than merely “top down” or “bottom up (grassroots).” And yet, while conditions have improved, the symptoms of radical response persist. The proper cure should be context-dependent refor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