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3篇
教育   116篇
科学研究   8篇
体育   3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随着文学现代性、艺术现代性、美学现代性问题讨论的深化拓展,批评现代性问题也应该引起关注及探讨。新时期批评的现代转型、现代派文艺思潮崛起、现代批评观念变革诸方面的凸显,成为批评现代性的重要标志,不仅表现在批评所秉承的思想解放与改革开放精神中体现批评现代性意义,而且表现在批评所处文艺思潮潮头浪尖的先锋位置凸显批评现代性内涵,更重要的是以其文学评价机制在重构启蒙、民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核心价值理念中注入现代性内容。因此,现代批评建设发展的关键在于批评现代性内涵建设的发展,既立足于推动中国文学百年现代化进程抵达新的阶段,又着眼于推动文学批评汇入全球化与多元化的世界潮流,建构批评现代性的民族特色与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122.
张利群 《高教论坛》2001,(1):45-46,74
本文着重从中文专业学生的实践活动和教学实践性环节的角度 ,提出创新教育的一些设想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3.
本文在史与论的结合上,全面论述了作为儒家传统文艺观和审美观的“中和之美”的特征、本质、表现形式、哲学基础及其在中国美学史上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4.
桂学崛起首先需要建构其理论与方法论基础,历史学理论与方法论是其重要的支撑和基本内容,形成学科资源、文献材料、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理论方法等构成的理论体系、知识结构和学术谱系.广西学界长期以来致力于地方历史文化及其广西史志研究,形成特色和优势,不仅为桂学研究提供优质资源,而且奠定桂学理论与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5.
桂学研究必须将文献资源发掘整理及其文献研究放在首位,因此桂学研究也必须夯实文献学理论与方法论基础,既为桂学研究提供扎实丰富的研究资源及其文献资料支撑,又能够更好确立桂学研究对象及其内容。在中国古代文献研究方法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文献学理论与方法论,传承弘扬考据、注疏、辨正、校雠、选编等实证性研究传统,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和现代方法拓展研究空间,在体现文献研究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同时,也体现桂学文献研究的特点与优势。  相似文献   
126.
桂学研究的兴起需要理论支撑和学理依据,学界应该高度重视桂学的理论建设与学科建设,重视对桂学自身的元研究及其理论系统与构成形态的研究;同时,也应该对桂学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性、概括性、反思性研究,在桂学元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桂学的崛起,促进广西文化自觉向学术自觉提升。  相似文献   
127.
128.
移动作业与红外热像一体化平台,主要是对断路器、互感器、电力电容器、避雷器、电力电缆、母线、导线、绝缘子串、组合电器、低压电器、二次回路等电器设备,通过红外热像技术,借助于移动作业平台,将采集的设备温度数据实时传入生产管理业务系统。本文简要介绍了该系统平台的设计方案、设计原则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29.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已被广泛应用于医院管理的各个方面,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通过医院计算机硬件常见故障,对计算硬件维修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0.
汉代王充《论衡·超奇》是中国古代首篇作者论,其中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作者理论和作者批评理论.王充作者论的核心是“超奇”说,这既是对作者身份的确立和对作者价值地位的认定,又是对作者构成要素的高度概括.我们可从“述”与“作”、“尚用”与“尚文”、“精诚”与“虚妄”、“珍古”与“惜今”等角度发掘其作者意识和作者批评意识,从而为作者批评理论的建设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