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38篇
信息传播   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2003年底,以色列总理沙龙提出的"单边行动"计划,试图取代已陷入僵局的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单边行动"计划背离了解决中东问题的最基本原则,遭到除美国之外的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2004年6月,埃及提出中东和谈新计划后,中东局势依然没有缓和的迹象.  相似文献   
12.
由于全球结构的复杂性变化和国际传播技术的迅速迭代,基于传统媒体内容分析以及国际受众调查框架下解决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问题的研究范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本文以“交往”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进而去理解全球交往、国际传播、国家形象问题的历史与现实。人际、族际以及国家间交往的不断延伸是一种历史发展趋势,在长时段的历史场合中,交往而非隔离是历史的基本规律。因此,马克思主义全球交往观是我们重思国际传播和国家形象问题的重要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13.
传统国际传播效果研究范式发展至今来到了“危机时刻”,数字全球化时代下的国际传播不仅面临媒介技术生态发展所带来媒介环境改变的挑战,还面临国际格局不稳定局势常态化背景下新型国际关系对国际传播能力提出的高层次、多方位的不同需求。当下,国际传播实践现实所面临的困境要求从效果到效能进行转圜,要改变传统上对于即时性效果和确定性的追求,进而认识到全球范围内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和即时性效果需要通过更长的历时性视角进行认知;要改变在传统意义上,国内、国际的区分,进而在新的全球性、世界性视角上认识传播的内在价值;必须在多样性意义上寻求一种可能的部分共识和多样性共识,而不是寻求统一性认知。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历史沿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上个世纪20年代起,伴随着中国国际传播事业的发展,中国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主要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在中国核心的自我认知观念以及对于世界的认识判断背景下,展现出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民族议题的国际传播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场域,对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持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具有关键意义。理解国际传播中的民族议题和民族话语,一方面需要结合现代国际格局变迁逻辑,理清在不同的政治传统中民族与国家的相互构建关系;另一方面需要超越西方民族国家的认知结构,从共同体的视角探索多元共存、平等包容乃至多元一体的国际传播民族议题新叙事体系。对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外推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两者有机结合应是民族议题国际传播的中国话语框架。除此之外,应紧密关注以人权为代表的政治议题通过挪用民族议题所引发的国际舆论博弈,直面意识形态争锋,参与国际舆论斗争。在上述多个方面,“道中华”等新媒体平台作出了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6.
张毓强 《现代传播》2006,(1):106-107
“颜色革命”与苏东剧变一脉相承,都是通过“街头政治”实现政权更迭。但“颜色革命”来势迅猛,发展极快,没多少时日便宣告成功。如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仅半个月就见了分晓;乌克兰的“橙色革命”前后不过1个月,吉尔吉斯斯坦的“郁金香革命”仅5小时就将总统赶跑了。而苏东剧变中,政权变化,短则1年,长的达到5年以上。“颜色革命”为何能如此轻易得手昵?其中,媒体的“功劳”不可忽视。一、反对派媒体“大显神通”“颜色革命”不同于东欧剧变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革命”前就存在合法的反对派,而且反对派拥有能够传递自己声音的电视台或者报纸…  相似文献   
17.
张毓强 《现代传播》2004,(6):103-104
20 0 4年的下半年 ,新闻传播学界盛会频频。继复旦大学“2 0 0 4年中国传播学论坛”以及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传播论坛”之后 ,2 0 0 4年 10月 2 3日至 2 4日 ,以“传播学研究融合与创新”为主题的第八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来自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和韩国以及中国内地、香港、台湾的 2 80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 ,就传播理论、实践、以及传播文化研究等多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本届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共同主办。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上 ,共讨论了 15个议题 ,包括传播学理论、传播…  相似文献   
18.
国际传播是一个充满多元学术传统的知识场域。中国的国际传播研究需要立足本土实践,尊重历史逻辑,抱持全球视野,充分处理好政策议程、实践议程与学术议程之间的互动关系,系统吸收好多个学科的理论贡献,在借力时势不断拓展知识边界的同时,着力塑造新时代的学术主体性。  相似文献   
19.
哲学社会科学是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的基础性支撑。包括新闻传播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正在探索构建国际传播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过程中形成合力。当下,需要进一步理清各个学科进入国际传播领域的历史逻辑、理论视角和经验边界,进一步挖掘哲学社会科学学者的原创力、行动力和连接力,进一步发挥各类智库在知识生产和思想引领方面的潜能,努力发挥好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历史进程中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式现代化自提出以来成为国际舆论热议的新词。中国式现代化本身就是兼具现代性内核和文明性特征的主体性追寻。当前,中国式现代化的知识和话语生产面临复杂的国际传播环境,在对外传播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时,应努力破除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就现代性所创造的多元地方性知识的交流藩篱,让中国式现代化的知识和话语在全球南方落地。与此同时,在国际传播中应加强对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魅力的塑造,秉持自信、平等、包容的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