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1篇
教育   65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26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北宋大诗人黄庭坚(1045——1105)一生经历了两次贬满,他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死在贬所的诗人之一。黄庭坚所遭的两次贬满都是他在人生的晚年,在两次贬液中,诗人的年龄越来越大,所贬处所越来越远,所处的环境越来越恶劣,但诗人的意志并没有消沉,他以自己大量的创作经验,指示人们作诗的规矩和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黄庭坚从少年时代起,他就开始了诗歌写作。六宗治平四年(1067),黄庭坚赴礼部试,登进士第,调汝州叶县尉.神宗熙宁五年(107幻,黄庭坚参加了学宫考试,试中,被任命为国子监教授,留京八年。元丰三年…  相似文献   
72.
本文对清代著名学者、诗人、中国文化巨典《四库全书》的主要编纂者纪昀,因两淮盐引案的牵连,获罪流戍乌鲁木齐,遭遇世途大难的经历对其思想演变、洞识人生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试作出概括的理论剖析.  相似文献   
73.
应制诗是奉天子或上司之命而作的诗,其格式庄重典雅,公式化特征显著.应制诗兴起于齐梁时期,在唐前期盛行于高宗、武后至玄宗的开元之时.进入天宝之后,应制诗逐渐衰落,能作这类诗的只有王维一人.安史之乱以后,应制诗遭到了灭绝.  相似文献   
74.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我们的祖先创作出了许多色彩斑斓的神话,开启了古代文明的先河.上古神话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批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作品,而且无论是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还是表现其中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及乐观主义精神,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的神话思维更为文学殿堂增添了绚丽的一笔.  相似文献   
75.
孔子与尼采在淑世精神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孔子为维护封建秩序,在对封建纲常的坚守中显示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社会责任感与担当意识;尼采则在对现代文明和基督教的批判中,显示对现世的热爱。二者都忠实于现实生活,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深层的社会责任感却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76.
文章在征引大量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分析陶渊明《饮酒》(其十七)诗的寓意,阐明此诗是以刘裕讨伐其政敌司马休之为题材的作品。  相似文献   
77.
在现行的中华书局版《苏轼集》中,有《蔡使君传》和《题西湖诗卷》两篇章,与苏轼的思想、风体例及创作方法等方面颇为不符,其写作时间、地点更有明显的错误。在四川省社科院图书馆现存在族谱中,有所谓苏轼撰写的《谢氏族谱序》,从时间、地名、章内容及风等方面考辨,亦非苏轼所作。故《蔡使君传》、《题西湖诗卷》、《谢氏族谱序》三篇章均为伪作。  相似文献   
78.
一序昔为倡家女,今为荡于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上面的诗是《文选》卷二十九所收帖诗十九首》其二的末尾四句,这是一首描写丈夫离家未归、妻子独自寂寞等待的所谓“思妇“哀怨的诗。汉代象这样表现“思妇”主题的诗(含乐府)有很多,但能表明诗中主人公女性身份、职业的具体实例,除这首诗之外几乎是看不到其它诗了。‘“昔为倡家女“清楚地表明了女主人公的身份,在汉代以“思妇“为主题的诗歌中,可以说是极为特殊的一例开头的四句提示着似平易,实际上围绕‘卡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好二句的解释,却有两种完全相反的说法。1“昔…  相似文献   
79.
“只是”一词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是存在着差别的。唐诗中“只是”一词出现频率增加,并有多个语意现象出现。本文以李商隐《乐游原》诗中的“只是”一词研究为契机,探讨了唐诗中虚词的意义。  相似文献   
80.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朱熹题画诗反映出异于宋代诗学审美的独特性———自然理趣与风骨谐趣。其中他题画诗中所蕴涵的自然情趣,哲理精神、道德风骨、幽默诙谐丰富了宋代题画诗的审美内涵和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