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0篇
教育   42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4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近代宋诗派中坚人物何绍基的诗学理论独树一帜,这也体现在他的论诗诗中.其论诗诗主要涉及诗学的本源论、功能论、灵感论、风格论、批评论.何氏认为忧悯之情是最为根本的诗情,醉酒、饥饿等生理状态更容易激发诗人创作的灵感状态,这些都是新意迭出之见.其论诗诗的写作虽然体现出一种宽容圆通的思维特点,但也难免一定程度的保守和片面.  相似文献   
22.
清代袁枚(1712—1798)作为乾隆诗坛思想解放的诗人、诗论家、性灵派主将,并作为成绩斐然的古文家、骈文家、小说家乃至编辑家、美食家,正引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与读者的兴趣,有关论著亦不断问世。我以为,如果对袁枚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必须对袁枚的著作以及袁枚所编辑的著作作一番梳理,全面可靠地把握袁枚的直接资料与间接资料。  相似文献   
23.
袁枚的个性论——“性灵说”内涵新探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诗论大家袁枚(1716——1797年)所标举的“性灵说”诗论曾风靡乾、嘉诗坛,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其重要地位。“性灵说”阐述了诗歌创作的某些艺术规律,不仅足以与当时诗坛盛行的拟古“格调说”及以考为诗等诗风相抗衡,而且对针砭今日诗歌创作的弊病亦不乏可资借鉴的美学价值。王飞鹗曰:“先生说诗皆发前人所未发。”正道出了“性灵说”之精妙所在。但是,“性灵说”的内涵是什么却见仁见  相似文献   
24.
袁枚与赵翼交游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枚与赵翼相知相交40余年, 始于乾隆十九年,终于嘉庆二年袁枚去世。其交游的基础是共倡性灵说诗论,分别成为性灵派的主将与副将,但两人思想观念不尽一致。  相似文献   
25.
袁枚作为性灵派的代表人物,在学术界研究的热度一直很高,对其诗文以及性灵说的研究是当下最为炙热的领域。有关袁枚生平行年的专门性著作也有不少,最早为方港师于清同治九年所撰《随园先生年谱》,是谱虽系简谱,但有开拓之功。最近者为傅毓衡著《袁枚年谱》,记述更加全面,内容更为丰富。本简谱在作者《袁枚全集》附录《随园先生年谱》的基础之上,抓住性灵学说诗学思想的主脉络,勾勒其变化的轨迹,希望对学林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6.
自拙编《袁枚全集》问世后,学界不断有袁枚集外诗文发现。笔者除了发现袁枚《乾隆庚午、辛未、壬申手稿》、手抄稿《记游册》外,亦发现了一些袁枚零散集外诗文,并陆续公布过。兹再公布一组袁枚集外诗,以弥补《袁枚全集》的不足,并作为笔者正在编校的《袁枚全集新编》的部分增添内容征求读者意见,以推动袁枚的研究。  相似文献   
27.
数学是思维训练的体操,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要使学生喜欢数学,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8.
我们是数学教师.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数学学习是一种艰苦的修炼过程,不经历艰难的探索,就不会收获成功的喜悦.正如荀子所言: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  相似文献   
29.
袁枚于乾隆十三年(1748)秋以三百两银子购得江宁(今江苏南京)小仓山随园(《随园诗话》卷五)。关于随园的旧主,袁枚于《随园诗话补遗》卷一记云:余买小仓山废园,旧为康熙间织造隋公之园,故仍其姓,易“隋”为“随”,取“随之时义大矣哉”之意。又,《随园记》亦记云:康熙时,织造隋公,当山之北巅,缭垣牖,构堂皇,树之荻千章,桂千畦,都人游者,翕然盛一时,号曰隋园,因其姓也。(《小仓山房文集》卷十二)由上引可见随园旧主为隋公。所谓隋公名隋赫德,他于康熙年间接任曹为江宁织造,在小仓山之北构建了因其姓氏而名为隋…  相似文献   
30.
袁枚的生死观是其人生观的重要内容,深受庄子思想的影响。袁枚面对死亡具有达观的态度,其自作挽诗特别是邀人同挽,把死亡视为可吟咏的审美对象,作为获取审美愉悦的创作的契机,实乃卓特超俗之举。但这不等于说袁枚恶生爱死。事实上他不仅不厌恶生,而且对生是十分珍视留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