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3篇
体育   99篇
综合类   36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本文介绍了我国体育科学工作者和教练员致力于运动训练科学化研究及实践的丰硕成果。文中对运动训练科学化给出了明确的定义;以竞技体育这一社会活动进行的过程为出发点组构了实施运动训练科学化的宏大体系。并举例介绍了在运动员选才、运动员状态诊断、运动训练计划的制订、运动训练方法、负荷后的恢复以及运动训练管理诸方面所取得的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32.
<正> 一、耐力素质及其重要价值耐力素质系指人体坚持长时间工作的能力,是人体基本的运动素质之一。耐力素质对人的生活能力及运动能力均有重要的影响。人体耐力素质的提高,总是伴随着内脏器官,首先是心血管系统功能的提高,以及有氧代谢能力的改善。同时,还表现为人体的骨骼肌和关节韧带等运动装置能够承受更长时间的负荷,以及在心理上对于克服长  相似文献   
133.
<正> 一、协调能力及其重要价值在运动训练中,协调能力是指运动员机体不同系统、不同部位、不同器官协同配合完成练习动作或技战术活动的能力。人们在参加体育活动时,要求机体的各个方面都被动员起来一起参与。几乎所有的运动技术,都不可能单纯地依靠身体的某一个部位或某一块肌肉去独立地完成。机体在运动  相似文献   
134.
西德体育协会会员,最多的是,在西德最受群众喜爱、水平也最高的足球协会,有会员424万人;其次是体操协会,会员近300万人;网球和射击协会也都超过了100万人;田径协会名列第五位,有会员72万人;然后是手球、游泳、乒乓、拯救生命协会及马术等协会.会  相似文献   
135.
拉塞·维伦是芬兰著名长跑运动员,曾在1972年与1976年两届奥运会上获得四枚金质奖章,成为继芬兰努尔米、捷克扎托倍克之后最有成就的长跑家之一。趁维伦应邀来我国参加北京国际田径邀请赛之际,我们请他介绍了训练情况和经验,直接从他本人获取了许多第一手资料。这里,在对这些材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拟从多年训练概述、训练周期、手段、负荷与安排的几个特点,以及如何根据芬兰自己的条件进行有效训练的问  相似文献   
136.
在田径运动员全年训练计划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准确而又恰当地划分周期和训练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训练手段的选择、训练负荷的大小、比赛时训练水平的发挥等许多方面的因素都对运动成绩的好坏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从运动训练的全局来看,训练周期的划分则  相似文献   
137.
摘要:面向2016年、2020年和2024年奥运会,2012—2020年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期,必须科学规划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组织实施“明日新星工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本文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调查等方法,在对辽宁、山东、浙江、湖南、河南、江苏等省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部分省市座谈会研讨内容,以后备人才培养机制为主线,设计提出“明日新星工程”,包括新苗工程、竞赛制度改革工程、青少年选材示范工程、青少年业余训练科学推进工程、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工程、教练员队伍建设工程、质量提升工程、组织开展改革试点工程等。为此,要重点改革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管理体制,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后备人才培养管理体制;机制上完善依托教育系统的运行机制,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业余训练配套奖励机制,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保障机制,并建立青少年体育发展基本标准、统计制度和绩效评估制度。  相似文献   
138.
将对抗性项群比赛中双方竞技表现起伏的现象称为"涨落"现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摩法、数据分析法,对"涨落"现象的发生率、频数、时长、时段和强度特征进行研究,旨在指导竞技参赛实践和丰富竞技参赛学理论。主要研究结论包括:除个别项目因竞技或规则特点较低外,其余项目或项群的"涨落"发生率很高;"涨落"绝对频数、相对频数、绝对时长、相对时长与比赛总时长相关;多分值计分项目的"涨落"强度高于单分值计分项目。在"涨落"时段方面,除无单次进攻时限的同场对抗性项目"涨落"与进球关系密切外,其余项群和项目获胜方的"潮涨"在每节(半场、每局)比赛前、中段出现,且早于"潮落",同时末节(场末、局末)主要表现为"潮平"或"潮涨"。丰富竞技参赛理论,为教练员和运动员参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