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0篇
教育   50篇
科学研究   4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7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
《国际广播探析》今年7月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专门论述国际广播的著作。作者赵水福。本书作者从事国际广播二十余年,曾访问过不少国家的国际电台,与这些电台的同行们切磋过业务,本书汇编了他多年的研究文章。本书涉及面较广,对国际广播的历史、目的、任务、意义、对象、题材、体裁、报  相似文献   
12.
德育实效性问题,一个时期以来,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校内校外,议论纷纷。近年来, 我们还不时听到教育工作者发生这样的慨叹:学生在学校学习了5天,周末两天休息时间走 出校园,受到社会不良现象影响,出现了道德和思想上的滑坡和后退现象。对此,他们惊呼 :“5+2=0”啊!这可以说是议论德育实效性低靡的一种很有代表性的说法,意在强调社会 不良现象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冲击之大,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努力营造良好的 育人大环境。这本是不错的。但我以为,这样理解,只对了一半。因为,如果说学生在学校 接受教育的效果,一…  相似文献   
13.
德育的全部任务,就是育德。近而言之,是教给中小学生基础道德认知和使他们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从长远看,则是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句话,就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当然,做人,并不是仅仅依靠中小学阶段的努力就能完成,而是每一个人终生都必须面对的严肃而重大的课题。   中小学时期,是人生的奠基阶段。中小学德育工作,承担着“以德治国”的源始阶段的任务,因而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一系列文件的下达,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实施和推进,德育…  相似文献   
14.
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人格的形成,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极具现实意义的实践问题。对于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首先是实践问题。他们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对层出不穷的名词、概念都去一一辨析清楚,更不能进行从理论到理论的研究或陷入一些无谓的争论。时下,他们急需搞明白的是: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出发,德、智、体、美、劳怎么抓?各门课该怎么上?课外活动如何搞?应当以什么样的观念、态度去把握自己的每一个教育教学行为?诚如吉林省分管教育的副省长全哲洙所说,不能光练“唱功”,当务之急是要练好“做功”。什…  相似文献   
15.
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育科研对教育改革和事业的发展具有“生产力”的作用,也逐步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近年来,“科研兴校”、“科研兴教”、“向教育科研要质量”,成了很是响亮、时髦的口号。一方面,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  相似文献   
16.
高分数、高升学率,始终是应试教育置大多数学生和学生智育之外的其它各育于不顾,追求的唯一目标和赖以推行的“资本”。那么,用现代教育思想之光烛照一下应试教育,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呢 ?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振聋发聩地向全世界发出警告:明天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这就是说,学生上学期间的学习,决不能只为追求分数和记忆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学会学习”,教师的任务则是教学生“学会学习”,而这才是中小学教育应当致力追求的最高目标。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若授之…  相似文献   
17.
18.
医学专家指出,补钙并不是越多越好,而应以每日摄取钙的最低需要量补充吸收才最好。根据有关大鼠对钙吸收的实验显示,每日给大鼠提供的人工合成饲料,如果每千克饲料含钙6克, 钙的吸收为60%,如果含钙4.3克,  相似文献   
19.
近日,看到几份新闻写作刊物上数篇有关讨论“一稿多投”的文章,多对“一稿多投”持批评态度;有的刊物上还配以漫画,用铅笔线条勾画出一稿多投者的“反面”形象……这使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一篇获奖稿件,它却是由于“一稿多投”才得以发表、得以获奖的。那是在去年元月,我以三个老职工退休后受聘、“超负荷”干活挣钱以至病累身亡为题材,写了篇题为《为谁辛苦为谁忙——三位退休受聘匆匆谢世的老人追思》的通讯,自以为还有点新意,便兴冲冲地送到西安晚报社。不料一位老编辑审阅后当即表态:此稿不能  相似文献   
20.
言实 《内蒙古教育》2000,(12):16-17
面对声势浩大的“减负”浪潮,今年第4期《半月谈》杂志在《本期焦点》栏目里提出了这样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