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0篇
教育   44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孙涛  靳莹 《化学教学》2010,(8):72-74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将数学解题的思维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帮助很多数学教师解决如何提高学生解题能力这一棘手的问题。他在书中提出的四阶段理论不但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思维途径.对化学解题同样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理念的贯彻实施,不仅取决于教师素质与考试评价等环境因素,还取决于其它一些因素:教学管理与课程改革能否密切配合、课程目标及教学评价能否具有可操作性,以及能否妥善处理科学探究活动与双基教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以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为标志,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新课程标准强调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之成为具有良好品德和强健体魄、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21世纪的建设者。众所周知,课程改革是牵动全局的整体性改革,其中,教师的教育理念和素养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建立一支能够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这是教师教育实践面临的新任务。本研究即是结合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对化学教学论课程进行的初步改革。教师教育应当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职前教育应使师范生顺利渡过其…  相似文献   
14.
将教育心理学中有关FDI认知方式的研究用于教学实验,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设计,需要进一步进行教学模式和学生认知方式的适配性研究。初步的教学实验结果表明,在本研究的范围内,实验探究模式、问题解决模式更适合于场独立性的学生;自学指导模式更适合于场依存性学生。  相似文献   
15.
概念图是一种能形象表达命题网络中一系列概念含义及其关系的图解。概念图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强调学生自身对知识的建构过程,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实验研究表明,概念图教学策略应用于中学化学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概念体系,且可显著提高场依存性学生的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16.
学科结构既是科学的本质属性,又是课程编制的依据;既是对客体认识的表达方式,又是主体建构学习的前提。从世界课程教材演变发展的历史可知,全面的概念、理论知识是教材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观念;有利于加强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有利于营造一个宽阔自由的学习空间;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与教学。在科学教育中实施模块化教学依然要强调学科结构,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多变与多元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18.
李平  靳莹  卫子光 《天津教育》2003,(10):37-39
创造性思维是伴随着创造性活动而进行的思维活动,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开始。创造性思维由逻辑思维因素和非逻辑思维因素组成。逻辑思维是以演绎外推、直觉归纳和类比推理为主要方式。非逻辑思维不是以概念、判断、推理为主要的思维形式,也不遵守逻辑规则,而是以直觉、灵感、联想、想像等为主要手段,来触发新思想的产生。实践证明,只有当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达到辩证统一时,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作实验的目的,并不只是让学生学会操作,而是要求学生在熟悉实验…  相似文献   
19.
关于"隐性课程"研究的迷茫与抉择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于隐性课程是“客体性”的,还是“主体性”的;隐性课程的特点仅是非计划性还是兼其计划性等本体问题,研究观点截然对立。其原因是对隐性课程上位概念“课程”的理论认识,是见仁见智的。隐性课程为“舶来品”,西方关于隐性课程观点不一,不同专家、学对隐性课程有不同的建构和理解:暂不从隐性课程的理论视角出发,基于实践的视角探讨隐性课程,应是走出迷茫的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自恢复高考以来,学生的课业负担沉重一直是中等教育中的顽疾,教育部曾对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行为下过几十道禁令,但收效甚微。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课业负担问题再次引起多方关注。那么,学生的课业负担到底有多重?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自己负担很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