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0篇
教育   75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基于江苏省苏南、苏中部分初中校的调研发现:初中教育生存的复杂源于其整个发展过程的特殊性,其生存的不同类型尚待全面、合理、多元的解读;初中教育行走的智慧在于更趋于可操作和具体化,更趋于困境中的平衡把持和各得其所;初中教育反思的要义归结为三个层面:在教育政策与评价层面,是注重当前效用,还是强调生态性链接,或者其他?在学校整体设计与发展路径层面,是注重执行,还是学会主动思考,或者其他?在学生成长层面,是主动的,还是被主动的,或者其他?  相似文献   
43.
在对中国教育改革的研究与反思中,似乎已经形成一种基本共识:包括社会改革、教育改革在内的几乎所有改革,都是某种利益博弈,且早已从原先的单一博弈转变为多元博弈,从抵制性零和博弈置换为共谋式双赢博弈,甚至从双赢博弈升格为多赢博弈。  相似文献   
44.
中国教育改革中的学生生存与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家、地方、学校的多方声音与多方利益关联中,学生这个暂时还缺少自身历史书写的群体在中国教育改革进程中的生存与生产具有复杂性.学生在“被重要”的他者声音中,抽象和剥离了尊重个性特长与自主选择的发展期待,这种抽象与剥离集体性地完成了学校中强弱力量的配比,并使“被重要”的学生格局扑朔迷离.  相似文献   
45.
教育社会学拓展的可能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以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批判精神为切入口,反思并寻求教育社会学拓展的可能空间?这是当今教育社会学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首先,学科互涉与边界跨越的时代与学术变革,使教育社会学的批判在开放式解释基础上,可能具备建构性批判或批判性改造的责任;其次,凸显教育社会学批判精神的学科发问,在有相当探索并形成某些标志性发问之后,尚有继续发问的可能;再次,批判与改造之间的“可沟通规则”,在对中国式问题和中国式关系的本土关怀中,存在某种有效的“信任范围”。因此,在学科互涉与边界跨越的框架中,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生长更有其诱发、扩张与重写的可能,其批判精神亦更为丰满与厚重。  相似文献   
46.
中国教育改革释绎的时空逻辑,是进入中国教育改革分析现场的方法论铺垫.在历史的“时间之流”中,无论“社会时间”还是“哲学的历史”,都是对历史的整体的或全面的拿捏,也是对历史演进中变与不变因素的把捉.在解释的“空间格局”中,无论教育还是教育改革,都是社会的日常生活,并对社会主体、社会生活产生深刻而巨大的意义;日常生活决不意味着必须仅在一定时空中,而是包括教育改革在内的日常生活,只有在空间与时间中才会具体而现实.  相似文献   
47.
全球化和全球本土化的迅猛发展使广泛的跨文化交际成为事实。英语作为国际通用的语言同时受到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影响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因此,新时代英语教学的本质就是跨文化英语教学。文章通过对大学英语教学和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分析发现,传统的英语教学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化身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提出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从传统的纯语言教学向跨文化英语教学转变,把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使之与西方文化的教学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不仅是顺应全球化趋势、迎接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的要求,更有助于改善教学效果,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48.
阅读无锡市东土夅实验学蠽炝樾3さ墓芾砭?叙事,一种人性的感动油然而生。在这里,我们更多看到的是,摈弃了以往太多他治色彩之后体现尊重人的生命价值的自治色彩。这种自治色彩缘于对作为学校重要主体的教师、学生自我的唤醒,并集中突显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突显在朱校长所概括的管理思想的三  相似文献   
49.
意义对话:人与教育环境的有机构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我们论及人与教育环境的有机构成时 ,就暗示了人与教育环境的不可分割。本文界定的教育环境主要指的是与教育教学实践密不可分的环境 ,它既包括物质环境 ,也包括人文环境。教育环境与人的不可分割大致涵盖三层意思 :一是教育环境设置者在设计教育环境时 ,必须考虑将处于此环境中的人 ;二是当人独处时 ,其中的物理空间和烙有人文印记的一切设置 ,都对其构成一个“有人”的教育环境 ;三是当处于多人环境时 ,周围的事物与除己之外的人均是自己的教育环境。既然人与教育环境如此不可分离 ,那么 ,使其有机构成的机制到底是什么 ?本文认为 ,人与…  相似文献   
50.
中国教育改革的知识社会学解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教育改革的"诞生"存在诸多可能和诸多不确定性,各种力量之间的张力势必相互牵制、相互作用、相互弥补,导致许多可能研究与需要研究的问题,有必要用知识社会学"集体性知识"的解释框架进行阐释。中国社会是一个集体性很强的社会,在它身上所进行的诸多改革,似乎无法回避这种集体性。这种集体性具有原发的植根性,它与这个社会与之俱来,甚至可能成为一个国家性的"惯习";这种集体性又具有强烈的渗透性,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且无时无刻不有某种能量从外界流向内里。中国教育改革的运作理路应该建立在以历史为根基的结构基础之上,且以国家需要为存在形态,以地方集体性知识为治理法则,以细致入微之变为学校效用游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