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篇
综合类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廖宗麟 《天中学刊》2002,17(6):80-85
我国甲午战争史研究的传统观点认为:在战争爆发前夕和初期,清政府的最高统治集团内部在对日开战问题上,分裂成主战和主和的对立两派,主战派是爱国的,主和派是卖国的。这种区分其实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当时只有主战派,并无主和派。但这种主战派不待充分备战即仓促对日开战,以致中国惨败,因而是误国的,不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22.
作者认为 ,张佩纶实为慈禧太后的宠臣 ,因误荐徐延旭 ,在屡遭言官弹劾之际受命赴闽 ,实为慈禧对他的信用和保护  相似文献   
23.
春秋期间郑国“铸刑书”和晋国“铸刑鼎”的重要意义.并不在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二次公布成文法”,而是在周天子势衰,周朝法律制度失去作用后.各强国在政治上争霸的同时,也在制订和公布自己的法律制度方面争霸的反映,而其中尤其以郑国“铸刑书”和晋国“铸刑鼎”为典型。叔向和孔子对此提出的批评意见,并不是反对公布成文法,而是反对这些国家抛弃周朝的法律制度而代之以自己国家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