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0篇
教育   70篇
科学研究   9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市县电大教职工“管理模式”中的“教管分设”模式,严重制约市县电大的发展,而“教管结合”模式则有利于强化校内管理、调动教职工积极性、落实电大姓“电”问题、促进教职工业务素质的提高。因此,笔者主张,市县电大应实行“教管结合”模式。为此,就要把好电大教师素质关,对电大教职工加强培训,实行聘任目标责任制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推进市、县电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72.
终身学习观念的形成,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加快社会进步的步伐,具有划时代的深远意义。实现终身学习,必然要求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而终身学习体系构建则应强化媒体宣传,促进观念更新;调整教育结构,设置合理布局;发动社会力量,加大资源投入;优化科技手段,发展开放教育。  相似文献   
73.
在全国上下普遍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强化对电大普通专科班学生的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们电大工作的重心之一。德育心理是指教师针对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实际,进行品德教育,使之表现出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的过程和规律。本文拟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对电大普专生的德育心理问题作些探讨,努力探索品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互针对德育认知障碍,开展思想转化工作普专生刚从中学阶段走来,虽然对一些社会客观问题和日常生活现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能力,但是,他们的理论思维还没有成熟,其价值观的取向多受学校、社会、家庭以及传…  相似文献   
74.
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正迈出可喜的步伐,但是也还有少数人对素质教育问题存在种种模糊认识。对此,笔者吁请这少数人尽快走出“认识误区”,取道“渗透”之路。并通过对“渗透” 的独特功能、素质教育的特点、人才培养的过程、素质教育的现状等方面的分析,阐述实施素质教育走“渗透”之路的必要性,同时主张向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教育物资进行广泛“渗透”,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75.
由于信息化时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生产技能和职业技术知识的加速更新必将给现行的职业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变革.终身教育思想是这场变革的"导航仪".只有全面调整中等职业教育结构、正确处理中高等职教的连续性问题、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服务质量、大力拓展职业学校教育功能等,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途径;只有主动纳入终身教育体系,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76.
李洪军 《考试周刊》2011,(10):161-162
高中物理的平抛运动的问题是比较难的问题,在分析平抛运动的问题时,我们一般是把平抛运动看作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进行分解,这种常规解法比较繁琐,也容易出错。本文主要谈谈解析平抛运动的一些技巧和类平抛运动。  相似文献   
77.
随着油田的不断开发,地层压力降低,油井中脱气现象非常严重,准确测试脱气油井的流量和含水率,有效指导开发动态的调整,显得尤为重要。介绍了溢气型同轴线相位法找水仪在脱气油井中实际测试的开展情况和资料应用分析。  相似文献   
78.
在庆祝全国广播电视大学诞生20周年之际,我们进一步深入学习邓小平开放教育思想,探讨这一思想产生的根源和过程,越发感到电大20年的办学实践与邓小平同志倡导创办电大的本意存在不小的差距,在总结电大办学成就的同时,应正视这个“差距”,切实转变教育观念,重新思考电大的改革和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79.
在纪念邓小平亲自批示创办电大20周年之际,我们通过追寻邓小平缔造电大的足迹,探索其远教观的形成及其思想渊源,从而更自觉地运用邓小平远教观的渊源思想作指导,推进电大事业的发展,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远距离教育开放大学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80.
电大德育教师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角色,与宏观社会的联系通常表现为角色的社会期待、社会权利和社会地位,与微观社会的联系则体现在角色实践中的角色特性、角色失调与调适,以及角色扮演,从而引入角色社会化分析与过程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