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篇
综合类   7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要对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进行研究,首先需思考“学术”的内涵,在界定“学术”的基础上澄清“学术史”,把握文艺学学术史学术研究活动的运行过程、历史内容和发展规律,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艺学。要完成这一任务有四项工作要做:一是面对现实,研究现实的新发展、新特点、新需要;二是要面对传统,向传统寻求资源;三是吸收世界各民族有价值的文艺学思想;四是梳理近代以来、特别是百年以来文艺学的研究脉络、历程和成果,弄清前人做了些什么,现在应该做和能够做什么。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的研究在具体操作上应“内史”和“外史”结合,注意贯穿其中的“古今”之争、“中西”之争,充分看到外来学术思想的输入对中国文艺学学术发展变化的重大影响,看到20世纪科技发展对文艺学学术史研究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2.
李笠翁以其《无声戏》和《十二楼》等小说,享有世界声誉,被赞为清代白话小说第一人。杜于皇是为李笠翁小说作序作评的"专业户",李笠翁每一部小说集的刻印、每一次小说集的变故或重新出版,都少不了杜于皇的参与。从李笠翁最早的小说《无声戏》一二两集,到《无声戏合集》,到《十二楼》,到最后的《连城璧》,杜于皇都一序到底,一评到底。这在当时和后来的文坛上,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奇特现象。  相似文献   
23.
20年来,我国思想意识形态经历了反正、反思、反叛三个历史阶段,在这场巨大的观念嬗变中,文艺美学迈出了艰难而充满生气的步履。对于当今的知识社会来说,未来的岁月,科技与人文的和谐,是值得高度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24.
论审美活动     
什么是审美活动?这个问题一向被认为是“难的”(柏拉图).它的确可以算作是哲学和人文科学中的哥德巴赫猜想.本文试图从现象、本质和范畴等方面对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5.
用"美(审美现象)是一种价值形态"这一理论假说,烛照美学史上几个有代表性的实例,如柏拉图、狄德罗、克莱夫·贝尔以及20世纪50年代中国各派美学等等,证明价值美学是解说美学问题的有效方法和视角;同时,考察美学史上的诸多现象,可以看到有不少美学家常常"不经意"滑入价值美学轨道,这个有趣的现象说明价值美学观点符合审美活动的基本事实,具有更多的真理性.  相似文献   
26.
审美价值的消费和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审美价值的消费分为现实中审美价值的消费与艺术中审美价值的消费,后者是单纯的审美消费。就其作为审美价值的消费而言,它与非审美价值的消费有明显不同。首先,审美价值的消费是一种与物质消费不同的精神消费,消费中不减值反而增值;其次,与某些非审美价值的消费相比,审美价值的消费是一种特殊的享受;再次,与其他价值的消费相比,审美价值的消费对消费主体提出了更高的甚至更专门的要求。审美价值的消费也就是审美价值的接受和实现,是作为社会精神财富的审美价值转化为消费者的精神力量。审美评价是伴随着审美消费所发生的一种主体行为,是主体对对象所具有的审美价值的性质、高低、大小、真伪等等所作的判定、鉴别、批评、论说。审美评价必须在审美消费的基础上进行。审美评价标准是个历史性的范畴。  相似文献   
27.
对审美现象来说,独特的个性是它得以存在的前提条件和必须具有的品格;相同、雷同、类似、模仿、千篇一律,同审美是矛盾的、格格不入的,它们是审美的敌人。如果说,审美价值形态就静态而言,其显著特点表现为独特性;那么就其动态而言,即从审美价值的发生、发展及生产等运动状态来看,则表现为创造性。就是说,静态的独特性本是与动态的创造性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甚至是互为因果的——只有审美发生和审美生产等运动状态的创造性,才能出现审美价值形态的独特性;缺乏创造性,不可能表现出独特性。独特性和创造性是审美价值的正面品格,与创造性相敌对的东西即依傍、模仿、重复等等就是审美价值的反面品格,是审美价值创造和生产之大敌。因此,凡是懂得审美真谛的艺术家和理论家,都仇视依傍和模仿,提倡创造和独创。  相似文献   
28.
中国一百多年来的文论和美学的历史,是古典文论和美学在外力冲击下内在机制发生质变、从而由"古典”向"现代”转换的历史,是现代形态的文艺学和美学,由旧的学术范型脱胎出来,萌生、成形、变化、发展的历史,即学术范型逐渐现代化的历史(现在正处在这个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之中).这是中国文论和美学历史性的转变和发展,也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危机中强制性的、从不自觉到自觉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