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0篇
教育   83篇
综合类   1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61.
这个时代的人,到底有什么用处?应该是时代最大的话题。人还美不美?是时代的第二个话题。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美学意义何在?这个美学意义的人,转化成教育意义上的人,应该是教育和教育学的时代话题。  相似文献   
62.
点(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詠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1]119  相似文献   
63.
教育本来就是老师和学生双方的共同遭遇,没有老师和学生当然也就不能构成一个局。古往今来对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说法很多,总的是“师道尊严”的意思,而在当代对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又有了一些异说,总的是“师生平等”,“教师应该蹲下来,和学生一样高,甚至比学生还要低”。笔者坚持把老师叫老师,而不叫教师,把老师和学生的关系看成一个感情关系,并把老师和学生放在一个情愫的两端比拟。  相似文献   
64.
我国目前提出了数十种“教育” ,实际上 ,它们更是社会与教育中的问题而不是教育。在这么多的“教育”背后掩盖着的是教育思想的苍白 ,它们最多是对某种价值的追求和短期效应。诸多“教育”只能是教育系统内模式 ,反而形成了教育自身的恶性滚动 ;现在必须建立教育系统外模式 ,才能说明教育的实质  相似文献   
65.
人生来纯粹,教育思维一直却是一个不纯粹,典籍上的教育思维是某种私心作怪的比附.我们可以利用那些比附,对当代儿童进行历史比附,使儿童青少年进入人类历史,成为历史中的人,同时也使历史成为当代.当代教育在于形成对话辩证法和思辩辩证法,人要与历史吵架,不能任由历史说人,要树立起人的地位  相似文献   
66.
对当下这个时代文化与教育的体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试着用过去的中学来体认现在的中学,进一步,体认现在的教育与文化,过去的中学,现在的中学,意境应该是一样的。教育在根本上是诗教。  相似文献   
67.
中国近代社会到当下,是三个人唱戏:军人——枪杆子,知识分子——笔杆子,民众——锄头把子。民国到当代以来,中国的教育,在根本上是社会建设,改变人民气质,和政治哲学下的社会建设实践。只是,民国以来,社会权力发生了一个颠覆性的变化,那就是,形成了军人政治,军人政治取代了传统的士大夫政治,军人以教育者自居,士大夫演绎为现代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一方面也成为受教育者,另外一方面成为军人政治的帮凶。惟有民众作为受教育者的角色,自古就没有发生变化,成为中国文化最顽固的象征人格。  相似文献   
68.
中国社会最近三十年的发展,土地、天空、河流、海洋、地上、地下,社会、人,精神、文化、道德、教育等大分野,社会经济已经形成了高山与大海,而人的精神却在谷底,皆为生存而生存.教育从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跌落在没有教育精神的学校考试的阴霾中,学生和老师都是考试动物,和教育没有关系.中国近代以来的教育精神是人的改造和社会改造,社会是伦理学的,当下的教育精神则以理解为叫嚣,社会是社会学的.政治伦理已成为社会的精神,也是规定教育精神的形而上,教育仍然陷于传统的政(治)教(育)合一牢笼.这几十年甚至不能积淀出教育观念,教育失去了对知识的忠诚,失去了儿童青少年.社会文明的断裂与塌陷,使教育要还原其精神:人对社会的道德责任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69.
无论教育还是教学,都极其缓慢地进展着,教育和教学都是一个场景或者情境,其本身固有的味道是不变的,变化的只是场景或者情境.一次社会变革也许会产生些许奇迹,然而,人的本质不会出现奇迹.教育和教学要把人带到家与园之中,老师和学生共同走进家园.  相似文献   
70.
人文精神是时代德育的核心。我国目前的德育是主体性德育,进一步发展为主体-发展性德育。这样的德育是以后现代思维下的人与人的关系为本体论的,即人与人的关系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本文提出以生活为本体论的德育体系:生活道德教育。德育要回归生活,生活与德育为一体。生活本身就是文化,是道德,是教育,是智慧。以生活场景和情境作为德育的生长点,德育就是人和生活场景或者人和情境的对话。生活精神本身就是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