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0篇
教育   83篇
综合类   1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71.
一、成长即遇合 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遇合。目下流行的“交往”概念,是人与人之间达到心灵沟通,而人与人之间在世问(世俗)场景恐怕很少能够达到这一境界,惟有在出世间(神圣)场景才能够达到这一境界。心灵沟通是人类的追求,那本身就是通向人的终极意义(神圣)。而遇合的意义在于它更是人与一切的自然交往,而不一定非得追求心灵沟通——遇合不刻意反对、也不刻意寻求心灵沟通。  相似文献   
72.
学习--儿童的生存方式 小学教育决定着整个教育的基调,系统的学校教育逻辑始于小学阶段.作为一个儿童,在当代这种制度化教育背景下,小学教育意味着他的社会角色的获得,以及他对这种社会角色的认同.而在本质上,小学教育是一个儿童生存方式--学习--的正式开始阶段.那么,在当代社会,儿童的社会化,主要是学习化,所以,可以说,小学教育开启学习化人生.  相似文献   
73.
一、转型的实质是人的解放 社会转型的实质,是人类生活(存)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化,而首先是人的转型。转型实际上有两大动力,其一是社会,其二是人对自己的自我反思,后者在人的发展变化中起的作用更大,这种作用主要是思想和精神的。人们习惯于用社会来解释人,但现时代人的变化,有些确实很难在社会中找出原因,这些变化实际上是源于人自身的,所以,首先是人的革命,由人的革命开始的社会革命。那么,当代思维需要由人来解释社会,人,是当代最  相似文献   
74.
试论教育是对人的发展的干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的一般涵义在于人的改变,而人的改变是人的内、外部世界之间的相互转化。发展是人的内部因素,教育是人的外部因素,教育最后成为对人的发展的干预;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并不必然是积极的,因为发展与教育都是由一系列的矛盾范畴组成。笔者提出人的发展有五对矛盾范畴:发展-异化,内化-外化,生长-预设, 解构-建构,人-人的意义;制度化的教育本身就是对人的异化,只有艺术才能协调人的发展的矛盾,故对教育要进行艺术定位。  相似文献   
75.
教育是灵魂的转向:从意见世界上升到知识世界,教育的核心在于灵魂体认知识的能力.灵魂精细繁复,悠远邃深,无始无终,广大幽深,通天彻地,知识亦复如是,乃人灵魂固有之能力.灵魂体认知识的形式和品质,或高或低,高者与人心性的精微、高尚、永恒精神相表里,低者与人心性的粗鄙相表里.接受精妙哲学(形而上学)之辩证法教育的人,才能胜任治理国家,因为国家诸机构,犹如人灵魂之精细繁复.这个时代的技术理性,使教育与人往下走,道德也沦丧为“粗俗而精妙的技术”,唯有思想经典教育方能提升人的心性.对于自己灵魂不能把握的知识,应该保持崇敬,知道自己没有那样的心性与机缘,也是一种有涵养的心性,以免亵渎灵魂,露出下等人的寒酸相,失去读书人的尊严.因为,灵魂与精神是不可侮辱的.  相似文献   
76.
扪虱之风雅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几个风雅,甚至是大风雅,今天的人不但不熟悉,甚至可能觉得恶心。这几个风雅包括扪虱、负暄、围炉、纳凉等。这里且把"扪虱"也当作一个传统文化来说说。在人类没有出现以前及以后,虱子、老鼠一类的老老祖先,都活得很绚烂。在身上抓虱子的人,倒可能是风雅君子。虱子作为人的文化装点着人类,从先秦的《列子》、汉朝的《淮南子》《风俗通义》,到最讲究美与哲学的《世说新语》时代、《晋书》时代,虱子竟然是文士的坟典、武士的侠义。  相似文献   
77.
"公民"实际上是一个德性概念,他是人与人类演化过程中的政治规定性年口国家规定性的社会组织形态的产物,更是教育的产物.因为公民不是天然的,是教育出来的,这是道德教育的政治基础;人类从蒙昧状态、野蛮状态到文明状态,始终不能失却氏族特征,越是现代化的国家,越突出地表现出氏族社会的气质,这个气质通过教育遗传下来.国家与民族的和谐与亲合,就来自于大家是一家人--氏族.现代社会的根本德性人权、自由、平等、博爱恰恰是氏族社会的根本原则.这样的德性近代以来是通过现代化实现的,所以,公民不仅是人的概念,而是一个实践.公民既是中国现代化的实践主体,更是教育的启蒙主体.  相似文献   
78.
艺术与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所有活动中 ,最能体现创造性的莫过于艺术了 ,艺术比科学更能揭示真理 ,往往艺术本身就是真理 ;艺术家是一种探险者的人格 ,确切地说是精神领域的探险者 ,他们要进入常人未尝进入、或不敢进入的领域 ,从而突破文化习俗而激起一种生命的热情 ,产生一种新的生活理念。凡创新皆从艺术开始 ,教育要创新 ,最直捷的契入点当属艺术活动 ,因为教育与艺术共同涵盖了人格与理念 ,而这二者最能体现生命主体之特征。教育在根本上是人格塑造过程 ,这个过程生生不息 ,无早无晚。故孔子说 :“朝闻道 ,夕死可矣。”“朝闻道”时是一种人格境界 ,“夕死…  相似文献   
79.
教育的对象是人,然而,很难说在我国的教育中已经形成了真正的人的观念。人是由远古进化来的,从自然人(野蛮人)进化到文明人(人所形成的人),既是人类的进步.亦是人类的堕落。人类失去了天真烂漫,增添了阴险狡诈,并且想出人奴役人的道德诡计。卢梭教育我们,要从人的原型或者本原状态才能洞悉人的自由本性,优良的社会制度能够改变人的本性。人权、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是全人类的教育理想,个人要走进全人类.成为世界公民.  相似文献   
80.
正是理性发现了人,也正是理性把哲学从天上拉到人间。人在此岸世界即感觉世界.而人的根性——理性——却在彼岸世界即理念世界之中。因为人的灵魂从彼岸世界来,教育就是人重新回到彼岸世界的一种手段。所以,理性是先验的,是彼岸世界里的道理,也是彼岸世界对人的预设。这样一来,人就横跨在彼岸世界和此岸世界之上,人依靠理性成为人世间的巨人或者神。然而,人的理性一直被社会和人的作为作践着,社会权力、社会暴力、天启、逻辑.都是对人的理性的猖狂遮蔽,以致教育中充斥着反真理的认识,甚至,教育本身都被人为地扭曲着。理性应该是中国现代化教育的根据,回到理性就是回到人本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