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教育   36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钱钟书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从《围城》说开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钟书所言的“围城”实际上是中国传统化的“围城”与西方现代化的“围城”,走出传统化的“围城”意味着钱钟书对中国化现代化的追求,打破西方现代化的“围城”暗示了钱钟书对现代性所造成的负面效应的批判。钱钟书的围城就是每一个现代中国人的围城,走不出传统化围城但极力想走出传统化围城,每一个现代中国人都不得不面对了传统化与现代化的双重围城。  相似文献   
12.
我国送法下乡研究可分为三个时期:费孝通提出的乡村社会性质与乡村秩序维系论时期,20世纪末的法律至上论时期,苏力主张的法治本土资源论时期。如今农民的价值观念、行为逻辑和联结模式都发生了质变,不仅“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乡土社会发生了改变,费孝通笔下的经验传承社会也发生了变化,送法下乡已有现实需求。本研究通过对H镇K村的实地调研,发现目前我国送法下乡面临村民尊法崇法的法治意识尚未形成、较多留守村民不识字、法律解决逻辑与村民纠纷调解方式不一致等问题,问题的解决需要培养村民尊法崇法的法治意识,兴办乡村学校推行文字下乡,关注村民需求以彰显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3.
怨恨:鲁迅研究的新判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鲁迅研究一直囿于“传统”与“反传统”的论争与停滞和重复阶段。实际上,“怨恨”是21世纪鲁迅研究的新判断,因为怨恨来自于传统力量的强大,怨恨来自于现代文化价值与传统文化价值之间的矛盾,怨恨来自于现代性本身的内部矛盾,怨恨是鲁迅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思潮流派的角度论述从1913年到2003年间鲁迅反传统思想研究的总体格局,并对各思潮流派的观点作以辨析。  相似文献   
15.
莫言《四十一炮》中兰大和尚就是兰大官、兰老大、老兰三叔,精神病女人就是野骡子,小说故事有四种时间维度交错,这四个维度也可以理解为四个男人的正传,最具有特色的是第三维度的故事,一共有17个场面情节。由此呈现的人物价值与主题意义是:复杂人生经历的人物先后都遭遇了人生境遇的失败,但是他们在失败命运面前都作出了努力挣扎。罗通、罗小通、兰老大、母亲、野骡子等人的失败,警示了我们在食色本能的欲望面前,应该保持怎样的理性与克制。  相似文献   
16.
由于巴金对以俄国文化与法国文化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人道主义与基督教等现代西方文化的接受使他获得了一种世界性的文化视野,从而导致了其怨恨体验的产生。巴金小说的怨恨首先是对旧社会制度尤其传统文化中家族制度的外向怨恨。同时也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弱点在知识分子本身与他自己思想深处存在着极大的积淀与制约,从而又导致了其怨恨的现代性体验由外发转向内省,由怨恨制度转向怨恨知识分子本身,由怨恨他者转为怨恨自我。  相似文献   
17.
被遮蔽的现代性:对两种"否赵"观点的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赵树理研究中存在两种解构倾向:一是认为赵树理的文学观念和艺术水准是从鲁迅等人的现代文化高层次向农民文化低层次的倒退,只有普及意义而无提高价值,是农民立场与农民水平。二是认为赵树理创作是学习《讲话》的结果,是把文学当作为政治服务的工具的典型。其实,这两种倾向是对赵树理小说的极大误解,其原因是缺乏对赵树理整个创作文本的整体研究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复杂背景与作家主体的复杂心理的整体把握,尤其是轻信作家对自己小说的评论与别人特别是官方对其小说的评论,而忽视了研究的最基本对象即文本本身,从而导致了对存在于赵树理小说文本深层的现代性的极大遮蔽。  相似文献   
18.
茅盾小说在经济视角上对中国现代化做了特别深刻的剖析,但同时对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存在一定的误读.  相似文献   
19.
无名氏试图吸取墨家文化、道家文化、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等各种文化精华来进行中国现代文化建构,其不但具有博大内容与很高价值,同时更显示出文化再造的八难悖论:一是面对文化的必然冲突却要努力致力于文化的彼此融和,二是进行文化有限融合时处处面临着文化的时时冲突,三是文化建构者自身有着不可避免的的历史局限,四是建构者不断面临着现实境遇的有意无意折磨,五是建构理论与建构实践始终存在着背离,六是一种文化很难简单地随意像切物体一样地切开分开,七是假设能够随意切开但拿来精华后怎么与另一种文化的精华融合?八是如何在冲突与融合之间找到契合、在民族化与世界化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  相似文献   
20.
民族受辱与国民创伤是中国近代文学与文论的怨恨主题。怨恨情愫在中国近代文学作品中是普遍存在的,在近代文学理论中也是一直被强调的。近代中华民族的怨恨存在是有价值的存在,它不仅是群体的,也是个体的。近代中华民族的怨恨其实也是爱民族、爱国家、爱自己的一种表达。靠着这种怨恨的动力,中华民族奋起反抗、努力崛起,为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富强而开始了强国之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