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教育   45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41.
在曹雪芹著作论争中,自追寻所谓“原作者”、“原始作者”,所谓“年龄不够经验未足”和“性格不合”,所谓“作者曹、脂砚”,直到所谓“电子计算法”等等,一个共同目的:否定曹雪芹是“作者”。一个共同特点:缺乏有力的根据。这类“学术研究”的趣向个人费解。  相似文献   
42.
本文通过<三国演义>对赤壁之战的描写与史籍记载的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真实情况的比较,从小说虚构与史实对比阐述赤壁之战真相与小说的艺术创造的文学价值以及赤壁之战在史学上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43.
徽州文化中的朱熹、戴震和胡适这三个人物的出现正好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朱熹理学为始点,戴震的反理学是对朱熹理学的颠覆,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则是对整体儒学的颠覆。这之间的发展线路正好是巨大的“否定之否定”。它显出徽州文化走向现代、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发展线路及其意义和性质。  相似文献   
44.
白盾 《黄山学院学报》2006,8(4):109-114
从贾府衰败、后继无人的下一代教育问题和以思想、心灵契合不惜生命相搏的宝、黛爱情以及千红、万艳、群芳的美和美的毁灭的问题,说明《红楼梦》题旨在“悼红”——“红楼”写千红、万艳、群芳故冠以“红”;又一“梦”成“空”,就深具“悼”之情,故“悼红”二字是书的总主题。简言之,《红楼梦》三字,足以尽之也!  相似文献   
45.
本文从<红楼梦>后40回作者不应漏"程伟元"之名说起,论证后四十回决非原稿及其优劣、得失与价值,并指出曹雪芹因诸多限制,绝写不出后四十回和对后四十回的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46.
儒道“互补”或“合抱”,乃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产物,而“杂用霸王之术”,则是它在政治实践中的体现。中国“士”集团继承前辈“务为治”传统,均以“出仕”才‘王佐”做最高理想,为适应朝廷“采用霸王之术”要求,必须兼有“霸”与“王”的全部学问,方能取得功名富贵。凸中国的知识阶层普遍存在着可“仕”可“隐”的复杂心理,这种“仕”与“隐”的两难局面导致了他们思想的无持操,性格的双重性,这是又一个层面上的“互补”或“合抱”。凸儒道“互补”或“合抱”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反映了中国学术思想界的根本特征和极为普遍的文…  相似文献   
47.
一在红楼梦讨论中,崇曹贬高,已成为一时的风尚。如做民意测验的话──当然在红学家圈内──贬高论将获得压倒多数的支持率。崇曹是可以理解的,有“传神文笔是千秋”的八十回奇文在。贬高的根据就是:高续后四十回不合曹作的“原意”:第一,贾府没败亡,还“沐天恩,延世泽”、“家道复初”;第二,宝玉作八股、中举人,又飘然仙去;第三,若干人物结局不符合太虚幻境册子判词;第四,艺术描写不逮前书等等。据此,自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由曹续,自会比高续强上百倍。曹未写成全书实为“千古遗憾”,为此考证、索隐、探佚,就成了红学…  相似文献   
48.
本从胡适评红的百年反思中,指出考定红楼梦作曹雪芹及其家世、发现“甲戊残本”和扫清索隐红论迷雾是胡适建立的历史功勋;而学性之阙如和后四十回另一重要作程伟元之遗漏.则其缺陷所在。他评红的功绩与局限在近百年的影响极大,给予我们的启迪是提供了看清红楼梦真面目的可能。今后应在胡适开辟的道路上前进,并对其缺陷作针对性的纠正。  相似文献   
49.
本文从曹雪芹的肖像谈起,论述了这个旷世奇才的不朽创造:写出人类青春美尤其少女美--塑造出优美女子形象,体现出青春短暂、韶华难留的人类永恒悲剧和封建压迫、礼法禁锢的“悲剧中之悲剧“.同时,并论述了脂本里出现的曹氏的落魄公子面影及其“反红楼“的性质,其关键在“封建“概念的误解.从而,本文认为:认识曹氏“全人“,须看清他的旷世奇才与落魄公子的双重面目,方可解读红楼梦的复杂性质.  相似文献   
50.
读吴颖同志的《批判者的悲剧——八十九十年代之交红学理论走向转折述论》作为当年忝在“批判者”之列的笔者不能不深有所感和深有所思。吴文的尖锐、泼辣、直率,尤为近年红学论文中所罕见,尽管不能完全同意他文中的观点,也不能不深为敬佩,仅写出自己的一些感觉和想法,以期得大家的指教。一五十年代的“批俞”运动转眼间三十多个春秋过去了,星移斗转、仓黄反复,当时情况,知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