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98篇
科学研究   2篇
综合类   17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01.
尊重和维护人权是当今世界所瞩目的一个重大问题。由于当代霸权政治任意曲解它的内涵,使之成为他们干涉别国内政的一项工具。本文对《联合国宪章》中有关人权的思想和《世界人权宣言》作了历史的回顾,对其在现实条件下它的重要意义作了清晰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2.
近年来,明代小品文在我国很“热”。各种选本不断推出,大型丛书也已出现。这使人不能不想起本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曾出现过的同一现象。为什么明代小品文至今反复发“热”?为什么人们对它的兴趣能逐渐胜过对“唐宋八大家”和周秦汉魏小品的关注而“独领风骚”?有一种解释,只从人们兴趣易变的角度来说明这一状况。它未能让人们理解,人们兴趣易变的内在规律又是什么—为什么是明人小品而不是别的什么成了取代“唐宋八大家”的形式且至今一“热”“再热”?!看来,对明小品及其思想实质应当有一个更深的理解,才能真正解释上述问题,也才能…  相似文献   
203.
在全面论析海德格尔对“时间价值论”证明的贡献和困境的同时,对普里戈津对“时间价值论”的新进证明和成就及其成功的原因作了探析  相似文献   
204.
有些人认为,抢新闻仅仅是记者的事,而笔者认为,对一些突发性的重大社会新闻,通讯员更是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 1988年4月6日下午2时,一歹徒在安徽省祁门县城一居民家行窃时恰被女主人发觉,歹徒顿生强奸邪念,大嫂奋力反抗哭叫着跑出来,被青年邵成林发现,  相似文献   
205.
论文从人道主义所含蕴的基本范畴、近代平等与自由等观念及人道主义诞生地--商品经济出发,深刻剖析了人道主义包含的七对悖论,揭示了人道主义的相对性与历史性.  相似文献   
206.
基础设施建设的强化,是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举措。本文针对陕西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政策、法律环境、社会环境及社会价值现选择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比较具体的建议,其中有一些建议可能会引起争议,但作者认为:为了陕西大开发,陕西“软环境”的优化已不可再拖。  相似文献   
207.
208.
《黄庭经》侧重述说了与人体之外的道教诸神体系相对应,在人体内部,包括在"黄庭"中,也存在着诸神体系,这就是"身神"。在宋元明时期内丹学越来越"火"的条件下,它逐步演变成了"丹书",并且逐渐演变成了茅山宗首要经典。《西游记》第一回中的有关描写,不仅是把《黄庭经》作为茅山宗首要经典看待的,而且也是把它作为茅山的独有标志来隐示的。这正是《西游记》第一回以之隐示最终定稿人居于茅山的关键原因。如果说,《西游记》所标"华阳洞天主人校",已经比较明显地暗示了《西游记》最终定稿人居于"华阳洞天"即江苏茅山,那么,《西游记》第一回对《黄庭经》的描写,则进一步暗示了它的最终定稿人居于江苏茅山。《西游记》第一回中的"菩提祖师"形象,也包含着"茅山宗"祖师陶弘景的若干"影像元素"。  相似文献   
209.
笔者一直力主古典小说《西游记》是由诞生于关中的全真道道士们推动创作的,其最终定稿者是明代万历时期的江苏茅山乾元观全真道道士阎希言师徒。《西游记》扉页署名"华阳洞天主人校",实际是暗示其最终定稿者是茅山乾元观全真道道士阎希言师徒。  相似文献   
21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系包括江泽民同志所提出的"创新动力论",以及由此导出的当代中国"国家创新体系",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不仅面对着大量的自然科技新问题,而且尤其面对着一系列哲学社会科学新问题,亟待创新解决.胡锦涛同志提出十四个"如何"的问题,也代表着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创新功能的深情呼唤.继江泽民和胡锦涛多次讲话后,中共中央2004年3号文件的下发进一步表明,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解决这些新问题中的创新功能,绝对是不可替代的;它构成了中国创新体系的难以或缺的主导子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