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7篇
各国文化   4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文学教育窥探两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教育不是一种临时应急的拯救行为,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文教育的一种形式,所以不必把新世纪出现的文学边缘化现象与文学教育联系在一起。文学教育应该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在适应社会变化和需要的同时,更加普遍地扩大教育的审美内涵,立足于营造整个民族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22.
当代文学史缺少土改题材的杰作也许是不同的时代人们对美的认识不同,比如美女加司谍的故事,这个曾经被封杀被批判的题材今天却在各大荧屏成了时髦的产品。但是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有关土改题材的作品却少之又少。文学家丁玲有一篇作品叫《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作家周立波写过一部小说《暴风骤雨》,还有一部农民作家赵树理的中篇小说《邪不压正》。这些都是写1948年之前土改的作品。如果我们把当代文学  相似文献   
23.
启蒙视角下的民间悲剧:《生死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生死场》的分析阐明,坎坷的生活经历和敏感的内心.使萧红的创作非常贴近中国民间的存在现实。她在坚持启蒙立场,揭发民间的愚昧、落后、野蛮和展示中国民间生的坚强、死的挣扎这两方面都达到了极致,这证明萧红应列于中国现代文学最优秀作家之林。同时,她那带有诗意的笔致、抒情的句子和回旋的情感,同样证明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文体意识的作家之一。  相似文献   
24.
我的语文观     
我们的中学生毕业了,总是身带着自己在学校里受到的教育走进社会的。在现阶段“经济主导一切”的社会趋势下,各种连接着全球经济的自然科学知识与社会科学知识,强烈地吸引人们的眼球。我把这一类专业知识教育称为父亲式的教育,这是每个青少年都迫切需要的知识教育。而人文教育(包括审美教育,语文教育),是关涉“人之为人”的理念的灌输和启发,她不传授具体的谋生技能,但她能够使接受教育者视野更加开阔,心理更加健全,  相似文献   
25.
九十年代文化思潮片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刊今年第三期发表了一组笔谈:九十年代学术及其走向。作者以治历史、哲学的学者居多;本期续发一组同题笔谈,三位作者均为专攻文学史或文学理论的中青年学者。近代以来,文学与社会改革及思想文化变迁构成了复杂的互动关系。文学家从文学出发而作思想文化评论,自龚自珍以来俨然成为传统。他们对理智的款色虽不必一定精心讲究,却常常擅长以生动的感悟去穿透文化之幕。在学术分工日趋细密的今日,这一传统很可以成为现代文化的解毒剂。本组笔谈的三位作者即从文学而文化精神作了反省。陈思和认为九十年代中国文化结束了二元对立的格局进入了静养与调整时期;胡晓明认为中国文化的种种得失依然脱不了“理性化”这个大背景;罗岗针对文学研究、甚至整个文化研究中的独断论思维模式(他称之为“理论的傲慢”)作了反省。  相似文献   
26.
今年是傅雷先生的百年诞辰,我首先想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傅雷先生留给今天的我们究竟是一份什么样的精神遗产?我是属于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并且亲身经历过让我们失去傅雷先生的那一个特别的时代。与我相似年龄的这一代人,或者比我更年轻的一代人,大约都知道傅雷先生这个名字,因为我们读过傅雷先生翻译的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作品。  相似文献   
27.
陈思和 《科技文萃》2001,(11):170-174
像德国这样具有发达人文传统的国家,为什么会产生法西斯主义?像日本这么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为什么会出现法西斯主义?美国校园里那么多的暴力行为发生,本质上就是美国独尊技术知识教育,缺损人文教育的恶果.那么,我们中国——我们面对的两种教育教育,不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初级教育,它的对象都是人,而人在接受教育的时候,不是一张白纸,一无所有地进入接受教育状态.有些知识,是人一出生起就要学习的,慢慢地成了人自身的东西,比如有关生活的知识,如何照料自己,如何学习表达,等等;有些知识,是人所不具备的,需要通过学校教育来获得,比如数理化、历史地理等等;也有些东西,是与生俱来的,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需要通过教育被唤起,这就是人文精神,也涉及到人文学科的教育.  相似文献   
28.
陈思和 《中文自修》2003,(11):10-10
80-90年代充满无声的力量的精神巴金:自1978年底在香港《大公报》开辟《随想录》专栏,1978年12月1日写下第一篇《谈(望乡)》,1986年8月20日写完最后一篇即第一百五十篇《怀念胡风》,陆续以每三十篇编为一集,共出五集,依次为《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和《无题集》,其间历时八年。写完这部全长四十二万字的散文巨著,对于年届八旬的巴金来说,不仅意味着工作的艰辛,它还更是一次老人对自己心灵的无情拷问,是一次伴随着内心巨大冲突而逐渐深入的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  相似文献   
29.
本次丽娃沙龙邀请两位中国现当代学研究专家——陈思和先生、吴俊先生,讨论“知识分子治学道路与当代学术的发展”和“建国初《人民学》的整风”两个话题。关注此话题的研究请登录丽娃沙龙网站http://www.cul—studies.com/bbs,参与讨论。[编按]  相似文献   
30.
上半场 陈思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回顾新世纪10年文学,在最重要的作家当中,苏童肯定是其中之一。再往回算,新时期30年贯穿的文学道路,苏童也是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今天我们一起认真研讨和交流苏童文学创作,实际上对于回顾和梳理10年,乃至30年中国文学所走过的道路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