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05篇
  免费   461篇
  国内免费   746篇
教育   17805篇
科学研究   2117篇
体育   2107篇
综合类   1569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813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250篇
  2021年   490篇
  2020年   443篇
  2019年   321篇
  2018年   181篇
  2017年   215篇
  2016年   202篇
  2015年   695篇
  2014年   1211篇
  2013年   1462篇
  2012年   1685篇
  2011年   1882篇
  2010年   2005篇
  2009年   1979篇
  2008年   2132篇
  2007年   1981篇
  2006年   1909篇
  2005年   1536篇
  2004年   1143篇
  2003年   813篇
  2002年   773篇
  2001年   612篇
  2000年   320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811.
何有世  黄钦炎  熊强 《情报杂志》2012,31(5):128-133
电子政务服务外包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包模式的正确选择与潜在风险的有效掌控,研究其潜在风险对外包模式的影响对外包模式选择、风险防范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在分析总结电子政务服务外包主要模式(BOT、BOO、BT、ASP)的关键成功因素和潜在风险因素的基础上,构建潜在风险影响外包模式选择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决策与合同管理风险"、"开发与运营管理风险"、"资金与成本管理风险"、"知识与战略管理风险"四类潜在风险对各外包模式的作用机制及影响程度,并依此提出外包模式选择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812.
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对地下水位和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本文结合塔里木河下游六次生态输水过程(2000年~2004年)和对40眼地下水监测井水质分析资料,重点研究了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对地下水位和地下水质的影响以及地下水位与水质的变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位和水质状况随六次间歇性生态输水发生明显变化。河道两侧地下水位埋深在输水过程中明显抬升,由输水前的8m~11m,抬升到5m~6m;地下水质表现为:在输水初期,地下水水化学成分中的主要离子含量和矿化度都较高,随着生态输水的实施,矿化度开始下降,下降幅度先快后慢。其中在距河道不同位置处,由于受输水影响强度的差异和地下水位抬升状况的变化,地下水矿化度的变化特点不尽一致。但总体表现为随着地下水位的抬升地下水矿化度不断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813.
组合采购拍卖的多因素投标机制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购组合拍卖指的是通过组合拍卖的方式进行多物品采购。在进行采购组合拍卖时,拍卖的机制设计不仅要考虑供应商——投标者的利益,同时还要考虑采购商——拍卖者的利益,也即拍卖的分配效率问题。然而,由于产品的成本函数往往是投标者的私有信息,投标者并不愿意暴露该信息,该私有信息的存在影响着机制实现分配效率。考虑到该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让投标者直接对物品组合进行"价格-质量"投标的多因素采购组合拍卖机制(MA-VCG-PQ),该机制具有分配有效、激励相容、个体理性和预算平衡的良好性质,同时避免了供应商成本函数信息的曝露。  相似文献   
814.
统计降尺度法分析太湖流域未来气候变化情景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黄俊雄  徐宗学  刘兆飞  赵芳芳 《资源科学》2008,30(12):1811-1817
大气环流模型(GCMs)预测的气候变化情景,需通过降尺度处理得出区域尺度上未来气候变化的时空分布信息,才能满足气候变化对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影响进行评估的需要。本文简单介绍了目前降尺度模式的研究现状,重点分析了统计降尺度的优缺点及适用性,并应用太湖流域7个气象站点基准期(1961年~1990年)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实测资料,对统计降尺度模型(SDSM)进行率定和验证,确定模型应用的预报因子变量,建立未来3个时期(2020s、2050s和2080s)的气温变化情景。结果表明,SDSM模型对于太湖流域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模拟效果较好,可以很好地模拟太湖流域未来的气温变化。与基准期相比,A2、B2情景下,太湖流域未来3个时期的日最高和最低气温变化情景都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且随时间推移增幅明显增大;流域未来3个时期气温的季节变化较为明显,其中冬季增温最显著,秋季次之,春季和夏季变化相对较小。分析成果可为太湖流域未来气候变化情景的构建提供科学依据,以期为决策支持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15.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与管理层行为有着密切关联,而股权结构又影响着管理层的行为决策。在当前管理层存在选择性披露行为的背景下,股权结构是否有助于遏制管理层的这种行为,进而提高我国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呢?本文以2007-2010年沪市A股重污染行业平均资产排名前20%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在委托代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基础上,实证检验了股权结构、管理层行为对环境信息披露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控股股东、制衡股东和政府部门对管理层的监管能有效引导管理层积极披露环境信息;管理层持股也有利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816.
卤系阻燃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阻燃是塑料生产、加工和使用过程的一个基本要求,卤素阻燃剂是众多塑料阻燃剂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卤素阻燃剂的缺点和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使得卤系阻燃剂的研究和应用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本文对卤素阻燃剂的特点、作用机理和目前应用受到的挑战进行了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综述提出未来卤系阻燃剂的研发方向及其重点。  相似文献   
817.
基于SD模型的中山市水资源系统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位帅  陈志和  梁剑喜  黄晶  银磊  朱志华 《资源科学》2014,36(6):1158-1167
当前水资源安全问题日趋严重,了解水资源系统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对解决水资源安全问题有着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利用系统动力学(SD)方法建立水资源系统模型,并以广东省中山市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水资源系统各制约因素,寻求系统主要驱动因子及其在这些因子驱动作用下系统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工业污水排放系数、污水集中处理率、GDP增长率和污水回用率为中山市水资源系统主要驱动因子;②适当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和降低工业污水排放系数有利于中山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③缺水程度受GDP增长率的影响较大,当GDP增长率分别提高5%、10%、15%和20%时,相应缺水程度分别达到4.5%、7%、10%和13%,而污水回用率的提高对于缺水程度的改善有着显著效果。研究成果可为中山市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与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18.
基于遥感影像、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及地理空间数据,以耕地流失显著的江苏省苏锡常地区为例,在分析耕地流失时空特征的基础上,不仅剖析了驱动耕地数量减少的宏观政策与社会经济因素,还重点研究了影响耕地流失格局的微观空间因子。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耕地数量经历了快速减少-缓慢减少-加速减少的变化轨迹,这与不同时期国家宏观政策的重大调整紧密相关;1990-2010年间耕地流失总量为24.46万hm2,主要流向为建设用地与水库坑塘;②城镇人口的激增和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是驱动研究区耕地数量锐减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③高程因子、距离与交通通达因子、邻域因子均不同程度影响耕地流失的空间格局,其中占主导的是到中心城区的距离、交通便利性以及邻域效应的驱动作用;④未来区域规划应考虑通过产业布局调整和区域整体规划以促进城乡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还应重视提高工矿用地以及与三产相关的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促进耕地资源开发的合理、有序。  相似文献   
819.
在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国家目标背景下,以水土资源耦合和生态保育为理念,以黄土台塬区为例分析典型干旱半干旱区的水资源条件,基于遥感和GIS数据,采用帕累托(Pareto)寻优原理建立了区域水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RWRMOA)模型,通过对水利工程改造建设和粮食作物种植组合优化等方法,进行水资源优化并进行空间差异分析,旨在提高区域粮食产量和节约水资源。研究结果表明:1黄土台塬区水资源供需分布不均,渭河、黄河两岸、渭南和豫西部分区域水资源挖潜潜力较大;2占研究区总面积63.87%的董志塬、山西峨眉塬及豫西等区域,只要适当增加灌水量便可提高产量;3占区域总面积约30%的渭南和豫西等区域,能在经济效益最优的前提下满足作物非充分灌溉水量;4关中地区井渠结合的灌溉方式效益较高,提水灌区经济效益较差;5井渠结合和引水灌区可满足非充分灌溉条件,主要分布在豫西和晋中等区域,而纯井灌区不能满足,其它可用集雨灌溉来补充,集雨工程可在作物需水期补灌两次,可通过结合集雨补灌,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  相似文献   
820.
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与减排途径分析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作为世界能源消费大国,中国的碳排放问题不仅体现在总量增长方面,而且也体现在碳排放的空间格局变化方面。从大区地域系统变化来看:东部地区的碳排放始终在全国占据着主导地位;中部地区碳排放在全国的比重表现出稳中有降的态势;西部地区比重虽较小,但基本保持着上升趋势。从省(区、市)级变化来看:1953年以来,碳排放的区域差异不断增大,并且其变化可以分为3个阶段:1952年为起始阶段、1953年-1980年为初级分化阶段、1981年-2005年为快速演进阶段。本文试图通过产业-能源关联和能源-碳排放关联两个基本评价模型,解析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①产业结构的演进决定着一次能源消费的基本空间格局;②地区产业结构多元化程度越是走向成熟,其一次能源消费的增速也就越是减缓;③缓慢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变化是难以降低地区碳排放增长的关键所在。因此,加快产业结构演进速率以逐步减缓地区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以及最大限度地改善各地区、特别是东部地区的一次能源供应结构,是有效控制区域碳排放增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