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教育   35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本文针对近年来国有企业、党政机构改革后,档案进馆对象的变化,从档案馆理论入手,指出了当前在档案进馆方面存在的理论、业务技术规范的问题,提出在新形势下,档案部门必须确立的档案进馆的理论和方法,以确保社会环境改变后,档案完整进馆的措施。  相似文献   
22.
《宋玉集序》与《报友人书》综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玉集序》各种样勘中,相比较而言,以严可均之校勘本较佳。但虞世南所引录的此《宋玉集序》,只是原序的只言片语,全序今已失传。而时代梅鼎祚辑《皇霸纪》卷八和张燮辑《宋大夫集》卷三所录宋玉《报友人书》,乃后人以臆窜改《韩诗外传》、《新序》《襄阳耆旧记》等有关载而为之,可以断定为宋玉伪作。  相似文献   
23.
本研究针对非英语专业新生课外英语自主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利用英文报刊辅助培养他们的英语自主学习阅读能力的实践。实践证明,该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4.
宋玉宅考辨     
宋玉宅是中国古代学恒久的描写主题和经典的学意象,是中国古代人生命的栖息之所和理想的精神家园。根据历史献记载,宋玉宅共有四处。其中最负盛名的是荆州宋玉宅,据传是宋玉服官郢都时所居。归州宋玉宅,也很出名,据传是宋玉从屈原游学时所居。钟祥宋玉宅,可能是宋玉游览钟祥的居留之所。而宜城宋玉宅,则是宋玉故里的住宅。  相似文献   
25.
26.
苗山芍药花     
一一九五五年深秋,一个十五岁的师范毕业生拖着条小辫子,吟诵着屈原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奔进了苗区矮寨小学.她就是杨传蒂.这里,山,如一座巨大的黄桶;水,象被风从远方吹来的丝带;楼,似藏在竹林中的锦鸡;人,都佩着叮当碰响的银首饰.这些新鲜感,使她忘记了母亲离别的眼泪和家乡吉首市闪烁的街灯.她的书生意气,陶醉在"狗吠?巷里,鸡鸣桑树巅"的山川景物之中,她想象,在这里当一个苗寨女教师,将多么富有诗意啊!她的口袋里,还揣着一包芍药花的种子.  相似文献   
27.
最近,湘潭日报社的总编辑陈植源先生赠给我他的新著《走进新闻——一个地市报人的实践与思考》。翻阅着这部装帧精美考究、内容宏富精深的著作,我又一次为植源先生所取得的成绩而震撼了。  相似文献   
28.
屈原《九歌》,近人多以为其中有对唱。《九歌》中到底哪些篇是对唱,哪些篇是独唱;哪些诗句是男唱,哪些诗句是女唱;哪些诗句是巫唱,哪些诗句是神唱;对唱是正与神的对唱,还是神与神的对唱,抑或是主巫与群正的对唱;各家都根据自己的理解而定,纯粹“以意为之”,没有什么客观标准。事实上,《九歌》本是祭歌。祭歌中所反映的全部乐神活动,都是由巫师执司其事的。巫师在祭祀鬼神时,一身二任,既代表他(她)自己,又装神弄鬼,诡称鬼神已经附体,代表着鬼神。同样的,巫师所唱的祭歌,则时而以巫师的口吻唱,时而又以鬼神的口吻唱,但都出自巫师一人之口。作为祭歌的《九歌》,正是巫师的独唱或合唱(独唱者一人而兼神、巫两种角色),而不是男与女、神与正或主巫与群巫的对唱。  相似文献   
29.
《礼记·郊特牲》所载伊耆氏时代的《蜡辞》,是一首具有明显咒语性质、带有浓厚巫术色彩的祝辞。它集中反映了原始先民面对地质灾害、洪水灾害、动物灾害、植物灾害等众多自然灾害侵袭时的复杂矛盾心理状态。四句诗,句句既是祈求,也是命令;既是祝愿,也是诅咒。全诗既反映了原始先民饱受自然灾害侵袭的深重苦难,也反映了他们相信利用巫术咒语能够消除自然灾害的乐观心理。  相似文献   
30.
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深入,传统的听力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本文分析了传统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模式的弊端,探讨了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的优点及构造原则,并探究了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