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9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传播学会(CAC)和国际中华传播学会(CCA)共同主办的"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2004年1月5日-6日在上海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这是中国传播学论坛的第三届年会,也是中国传播学会和国际中华传播学会首次合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被认为是中国传播学研究走向国际化的一个新起点。  相似文献   
32.
廖圣清 《新闻大学》2012,(2):125-135
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和内容分析两种研究方法,试图通过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考察和分析西方媒介内容研究的新进展。研究发现:媒介内容既是内容研究的客体,又是内容研究的工具;内容研究既是大众传播研究的独立研究领域,又与媒介机构(制度)研究、受众和效果等领域的研究紧密相连;实证研究仍是内容研究的主流,追求理论建构;视觉符号(传播)将成为内容研究的新热点,内容研究仍在文本、受众、社会机构多方关系中追踪意义。  相似文献   
33.
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大众传播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廖圣清 《新闻大学》2005,1(3):16-25
一、研究的背景自1978年正式引进以来,传播学在中国大陆获得长足进步。[1]传播学的引进和发展,对新闻传播的理论研究和教育以及传媒实践,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和显著作用。[2]现在,中国传播学正面临发展的大好良机,“新闻传播学在中国的境遇,已经与主要发达国家‘接轨’,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也是当前中国高等院校系统中所能争取到的最高学科地位。”[3]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传播学的健康、快速发展,成  相似文献   
34.
2003年3月20日打响的伊拉克战争,不仅对全球的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重大影响,而且对新闻传播领域来说,也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研究案例。令人关注的是,在当前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进程日益加速的情势下,面对这种突发性、特大型的国际事件,中国传媒的报道和受众的反应,有何表现?有何变化?围绕这一问题,我们以上海市民为研究对象,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02级本科生担任访员,于3月下旬开展了一次电话抽样调查。调查样本共计300人,回收有效问卷271份,有效率为93.3%。兹将调查、统计和分析的初步结果报告如下。一、受…  相似文献   
35.
左小麟  廖圣清 《传媒》2022,(5):16-18
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国际传播人才是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举措。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坚持传承党媒红色基因,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培养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传播人才作为目标,采取有力措施,培养一批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国际传播后备人才,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36.
世纪之交的上海,信息化进程显著加快。在此背 景下,市民与媒介之间的互动关系,有什么变化?特别是有何突破性(非常态)变化?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于1999年11月、2000年5月先后进行了两次随机抽样(电话方式)调查,并与1997年12月实施的同类调查加以比较,获得若干重要发现。初步报告如下: 一、大众媒介的综合影响力排序变动 1997年的调查显示,大众传媒对上海市民的综合影响力(包括接触率、时间量及评价)之排序为:电视→广播→报纸。而1999年调查的结果表明,在短短的两年中,就发生了重大变化。简言之,…  相似文献   
37.
本项研究报告一个此前未知的网络舆论现象:若无外来力量干涉或外来信息注入,且读者群体和转者群体的偏好维持稳定,则选择螺旋的数学本性使其趋向“同音”。即,经过选择发布、选择接收、选择转发、再接收、再转发,环生若干轮之后,接收和转发这两个群体之一所偏好的某类信息成为几乎唯一被转被读的信息,从而独霸特定信息场和舆论场,尽管另一群体和发布群体的偏好可能相异甚至相反于主导群体。本项研究分析的三个案例中,都是读者群体偏好的一类信息最终“霸场”,导致读者意愿主导的同音。发布群体和转发群体的偏好与读者群体的偏好相异甚至相反。发布群体偏好的内容甚至可能在螺旋早期占据信息场的大部空间。群体间的偏好相异或相反影响同音所需的螺旋轮数,从而影响同音速度,但未能改变读者群体主导、同音和霸场的趋向和结局。本项研究所依据的数据是2015年1月-2017年6月间近30个月中今日头条的帖文。在此期间,作者从该平台下载了全部可爬取的帖文标题与用户回应,从中选取了含有关键词“日本”的全部共47,224条标题和对应的5,237,308,573次点读数据及28,129,768次转发数据。经过“人指机大内容分析”,提取了三个情绪效价...  相似文献   
38.
廖圣清  游雁麟 《新闻界》2023,(12):21-35
为探索新闻包含多模态信息对受众网络信息可信度评估的影响,本研究根据详尽可能性模型,以信息模态为自变量、详细思考程度为中介变量、信息可信度为因变量,涉入程度作为信息模态与详细思考程度之间的调节变量,建立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并通过在线实验(N=429)验证。实验证明,信息多模态对信息可信度具有显著影响,文本新闻添加图片、视频,显著提高信息可信度评估;详细思考程度对信息多模态与信息可信度关系具有中介作用,对于涉入程度较高的受众,信息多模态能够显著提高详细思考程度。本研究,不仅证实信息多模态对信息可信度的影响,而且从认知机制角度解析影响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9.
解析中国媒介新闻可信度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本文以上海居民为研究样本(N=800)进行问卷调查,检验中国公众如何判断传统媒介和网络的新闻可信度,并探求了哪些因素影响这些媒介的新闻可信度。研究发现,中国公众认为电视新闻最可信,传统媒介的新闻比网络新闻更可信;媒介依赖比媒介使用能更好地预测媒介新闻可信度;人口学变量对评估网络新闻可信度没有影响,年龄和文化程度影响人们对传统媒介新闻可信度的评估;人们使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评定不同媒介的新闻可信度,没有任何一个媒介表现因素对所有的媒介新闻可信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0.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时代、历史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发生深刻的变革。深入剖析我国国际传播的现状,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贡献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至关重要。2023年我国的国际传播在理论研究中呈现多元化、本土化特征,在实践发展中突显系统性、协同性的特点。在议题与领域层面,深挖中华文化传播内涵,探索符号化传播路径,并依托内容分析、话语分析等方法,聚焦国际传播内容的叙事框架及话语策略,对理论的深层使用体现出了学者对国际传播理论构建的积极尝试;国际传播的实践彰显合作与发展主旋律,各主体间交织协作,依托企业品牌“出海”、全媒体矩阵构建,着力区域化、分众化的精准传播模式。未来仍需进一步重视使用科学研究方法,提高理论含量,完善理论构建,不断提升国际传播理论本土化进程与实践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