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0篇
教育   47篇
科学研究   4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课段式课程表是美国学校最为常见的一种弹性课程表,也是颇具争议的一项中学教育改革实践,对美国课段式课程表的经验介绍能为我国课程在学校层面的管理和实施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2.
“理解”,心理学的解释是了解、领会的意思,是通过揭露事物间的联系而认识新事物的过程,实践是理解的基础。理解始于实践,又回归实践。正是借助理解,个体才能对道德属性的本质、规律进行领会和把握,进而形成相应德性,也就是“德知:即关于德的知识,处理德问题的机智与策略,反思意识与能力等。德情:即对德的知识与行为的体验,对符合德要求的事物产生肯定体验;反之,则形成否定体验等。德行:即身体力行德的具体要求,坚定不移等。”  相似文献   
23.
一般来说,传统的课程表具有三个明显特征:统一性、标准性和固定性,体现在课程设置的门类、课程分布年级、各年级的单位时间内(如每周、每学期、每学年)课时数的总量、必修课与选修课安排比例、课程安排的顺序甚至每节课的时间长度等,规定严密而又详尽,不准更改。这种详尽、严密的规定曾经在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保障基本的教育质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教育改革逐渐深入到课程层面,这种课程表的不适应性和弊端也就凸显出来了。  相似文献   
24.
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在体现国家规定的一般性目标的同时,应结合地方、学校实际设计相应的具体目标。目标设计过程中应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目标的取向,构建完善的目标体系,分析目标设计的要素,最后把目标具体化。  相似文献   
25.
张晓瑜 《早期教育》2005,(5):i002-i002
1.行为性目标取向:其目标设计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方式陈述活动目标,它指明活动实施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注重行为的结果。行为性目标的基本特点是:目标的精确性,强调目标描述的准确和清晰;具体性,强调活动目标具体,并可以通过行为得以观察和检验;可操作性,要求活动目标能够在特定情景和条件下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6.
明年今天     
这是个寂寞而又无奈的夏天。此刻,我正坐在桌前,回忆着两点一线的生活。该从哪里开始呢?就先说说已经离开我的人吧。晚莹是我的学姐,小学四年,初中三年,我总是追逐着她的脚步,好像在永不知疲惫地刻录着一个人留下的轨迹。她那么优秀,这倒使我乐于模仿她的成长过程。上学的路上她总是走得飞快,拉着后面慢吞吞的我。我们会过几条没有信号灯的横道,她先走我的左边,再走我的右边——这就像是规则,她横在我和车流的中间,紧握着我的手,带我走过一个个小小的危险。接着,我走进一楼的教室,她跑着冲向三楼。好像都是我的坏习惯:贪睡、贪吃,不顾系串了…  相似文献   
27.
张晓瑜 《教育科学》2004,20(4):26-28
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袁编制应树立机会平等、弹性化、综合化、人性化等新的理念。在明确了课程理念或指导思想后.应考虑行政、专业、技术等各种影响课程表制定的因素.然后对这些因素进行优先性、奈件性、程度性的分析.确定编制策略。  相似文献   
28.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面对毕业即失业的大量未就业的大学生,很多用人单位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英语成为用人单位否定学生的标尺之一,主要是学生缺乏在本专业领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英语知识与实际职业要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本文研究英语教学与职业需求如何最大限度的衔接,优化英语教学资源,达到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29.
从牛顿的单纯位置观念到休谟的简单孤立印象,被怀特海指为是一种误置具体性谬误。课程变革中也存在着误置具体性谬误,这在理论研究以及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均有具体的表现。只有依据过程哲学思想构建课程理论,开展课程实践,才能规避课程变革中的误置具体性谬误。  相似文献   
30.
以新世纪我国课程改革为例,我们发现,许多描画教育改革的蓝图从理论上看十分高明,但实践效果总是不佳,问题在于支配改革的两种主要思维方式存在相互僭越的现象,一是教育改革中理论思维的僭越,二是教育改革中工程思维的僭越,导致的结果是理论原理没有客观的约束效力,实践设计没有实际的可操作性。通过思维方式的划界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在教育改革中运用理论思维认知教育改革所涉及的各种同质属性,并通过构建各种理论予以阐释,为教育改革提供有效的依据和指导;二是通过工程思维对教育改革所涉及的异质属性进行非逻辑的复合,完成对教育改革中的实践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