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0篇
教育   39篇
科学研究   5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2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最近一段时间,人们对于"弱势群体"的问题有着充分的关注。在中国快速发展,经济生活前所未有活跃和富裕程度前所未有提升的阶段,这样的关怀正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22.
这次的福喜公司出现的严重食品安全事件,肯德基、麦当劳都卷入其间,使得洋快餐和中国的声誉受到了冲击。这让我们思考洋快餐的中国命运。  相似文献   
23.
正热播剧、流行歌手在高层访问、文化交流中屡屡被提及,提醒和启发我们:中国在跨文化传播中,应更重视大众文化的独特功能,重视向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文化接近的亚洲国家"走出去"。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马来西亚访问时,谈起歌手梁静茹在中国"广为人知"。此前,2013年3月,习主席在坦桑尼亚演讲时,也曾提起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的热播。这些都是文化在国家交往中起到积极作用的具体例证,生动解答了跨国文化传播如何更具灵活性和更加贴近受众需求的问题,对国家软实力建设很有启发。梁静茹是流行歌手,《媳妇的美好时代》是流行电视剧。两个例子都属于大众文化范畴。在文化传播和建设中,大众文化和高雅文化都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对于跨国传播来说,大众文化传播方式较为生动活泼,文化障碍较少,易于为有相当文化差异的社会所接受,为普通的民众所理解。  相似文献   
24.
△在我们的一些同行及流行作品中,传达出一种既生疏又熟悉的情绪: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没落感和不平之气。在这种心态驱使下,他们失去了往日的热情和快乐,对一切似乎都失去了兴趣,庸散地度着焦灼的时光。说它生疏是因为我们与之已久违多年,习以为常的倒是他们真假难辩的自信与动人的陈说;说它熟悉,是因为在二十世纪知识分子的心灵史上我们与“没落”并非初次相遇。对这一现象我们曾多次交换过看法并有许多一致意见。这一不健康的心态不仅无法获得我们的同情或共鸣,恰恰相反,它让我们感到有一种滑稽之感。  相似文献   
25.
新保守精神:价值转型的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九十年代,中国大陆的文化发生了深刻的转型。商品化与大众传媒的支配性作用已经表现得非常清楚,而整体性的追求和文化对终极目标的承诺已退向话语的边缘。人们将这一时期概括为“后新时期”。所谓“后新时期”也就是对目前文化所出现的超出新时期文化的状况的描述和归纳。它既是一个时间上分期的概念,又是一个对当前文化特征进行表述的阐释代码。“后新时期”文化正经历着多重的转型所带来的冲击和震荡,引发了不同的描述、阐发及研究,但人们都已注意到的一个文化现实是:一种新保守精神正在崛起,它已超越了八十年代我们所熟悉的激进的文化话语,在新的话境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它不仅是一种知识分子的文化抉择,而且也渗入了社会的一般心理与无意识之中。因此,这种新保守精神是如何在话语层面上发挥作用,是如何取得自身的合法性的,这一过程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26.
无论在网上还是在现实中,其实有话好好说总是对的。自己做人做事的路子还得靠自己,网络上你不靠谱,别人会想你在现实里也未必真靠谱。  相似文献   
27.
这部书选择这两个文本我以为是自有其深意的。《在酒楼上》是鲁迅先生最佳的短篇作品,它有高度的微妙性。它一方面对于启蒙的宏大话语有深刻的认同,将这一话语的意义反复凸显,另一方面却又深刻揭示了这一话语的无力感。启蒙似乎是我们的唯一的选择,但又是对于日常生活的具体性难以发挥作用的空洞之物。吕纬甫的悲观不是由于个人的弱点,反而是由于对话语本身的拯救能力的追问和困惑。吕纬甫的反归平庸,并不仅仅是社会的压力和冲击,而亦是自身的困惑,这种困惑当然是由于个人的思考和性格的选择,但也是五四以来的启蒙话语本身的限度和难题的展现。启蒙的话语有强大的精神的力量,却难以超越具体而微的日常生活的困境和危机。吕纬甫尝试拯救他人,也试图以启蒙的话语创造世界。但他竟然发现拯救的无望和创造的虚无。于是沉入了无底的深渊。从吕纬甫和“我”的互动中我们看到的其实并不是简单的“我”对于一个落伍者的简单的俯视和怜悯,也不是对于中国“现代性”的价值的简单的肯定,而是在文本的缝隙和微妙处时时透露出一种双重的追问。对于吕纬甫的追问其实也是对于我的追问,吕纬甫的生活其实也是我的生活的另一面。“我”和吕纬甫之间并没有决绝的界限,其实,吕纬甫的困惑也是“我”的困惑,吕纬甫的矛盾也是“我”的矛盾。所以,这里吕纬甫其实不仅仅是“我”的“他人”,反而是自我的一部分。正是在这样的表现中,鲁迅显示了一种独特的反思的敏锐和深入。  相似文献   
28.
近来,"中国梦"已经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今天,当我们迎来两会时刻,"中国梦"依然是代表委员、广大人民的关注焦点。这个梦为什么如此让人牵挂?因为它凝聚了几代人的夙愿、无数人的期盼,既是对中国人共同命运中凝聚的感情和力量的表达,也是对普通人希望和追求的表达。110多年前,梁启超在《新中国未来记》中,用豪迈的诗句写出了他对于中国未来的期望:"无端忽作太平梦,放眼昆仑绝顶  相似文献   
29.
从今天回头看,2012年的一些代表性文化事件喻示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的深刻转变。无论是《舌尖上的中国》所引发的强烈兴趣,还是《泰囧》的票房奇迹,都是新的社会状态的重要表征,凸显了中国大众文化的新活力。  相似文献   
30.
当今,阅读方式正在发生着巨变。比如,便捷的"网络阅读"已经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在图像文化大行其道并占据文化主导位置的时代,无论是通过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