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篇
文化理论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三十年代释学长足发展有其历史原因,它经历过各物色物的发展时期,又形成了鲜明的整体特色,极大地影响了三十年代中国学。此外,翻译理论的建设和阵地的出现,也是三十年代学走向繁荣的标志。  相似文献   
12.
秦林芳 《文教资料》2007,11(36):21-23
晚年丁玲复出后,追求政治功利往往成为其创作的出发点;而她对政治功利的追求又往往诉诸道德视角,从而以道德诉求的方式表现出对政治功利的关注。从其对《杜晚香》作为政治"亮相"之作的权衡、该作发表过程的周折到发表后的诠释,都可以看出丁玲对作品之外的政治效应的追求。为了这一效应,丁玲经过反复掂量,选择了"永远正确"的题材和主题,并以陈旧的道德视角表现出落后的道德观念。政治功利与道德诉求这二者的聚合是晚年丁玲创作的显著特色。  相似文献   
13.
建国前后,丁玲从她在陕北后期业已定型的政治化创作思维出发,在《欧行散记》中对“一边倒”政治路线作出了图解。这种具有先验色彩的“一边倒”政治倾向,泯灭了她作为创作主体对生活的独到发现;政治上的“一边倒”又催生了她文化上的“一边倒”——弃置了自主审视的理性,表现出了“唯苏联是从”的神化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14.
建国初期,丁玲在为营构政治化文学新体制而呐喊助阵的同时,对"五四"文学的个性品格和审美精神仍然有着割不断的情缘和依恋一方面,在历史维度上,她积极为"五四"文学传统的合法性进行申辩;另一方面,在现实维度上,她立足当下,积极弘扬"五四"文学传统,并将它具化到创作论中,从而为当代文学的建构提供了可供直接借鉴的资源.  相似文献   
15.
冯至前期创作形成了占主导地位的柔和、优美的审美风格。他既拉开主客体之间的审美距离,又自觉追求情理交融,从而使净化的情感具有了幽婉的质素。在表情方式上,他将抒情与叙事、描写相结合,使幽婉情感得到了委婉的传达。在话语情境的创设上,他追求语言的醇美和结构的婉曲,使之服从于话语传达的需要。冯至创作柔美风格的形成是他对中国新文学的重要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16.
从个性主义价值观出发,浅草—沉钟社致力于疏放型作品的创作,并使之具有了鲜明的文体特色为了建构适宜于抒写个人化话语的文学文本,一方面采用自然、恣肆的语言,另一方面在艺术表现方法上也打破了固有的文体规范,引书信、日记入小说,并重点使用了内在式焦点叙述视角,表现出对抒情性主导功能的追求;在情感的表现上,宣泄与倾诉式的直抒胸臆成为其最重要的抒情方式;随着文体功能从叙事到抒情的转移,这类创作的结构显得放任、松散,其内在的统一性主要来源于贯穿始终的情调。  相似文献   
17.
陕北时期,丁玲在努力纠正和改造自己的“个人主义”思想的同时,却仍然无法抵御“五四”个性思想和自由精神的诱惑,并在理念与实践层面向它投去了深情的一瞥。她继承“五四”个性主义传统,在新的历史语境中继续强调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启蒙作用,并以自己的文学创作去“写真实”和批评现实,表现出了对知识分子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的眷恋与守护。  相似文献   
18.
浅草一沉钟社同仁在人道主义伦理观的指导下,从“为人生”的艺术功能观出发,关注着他们生存其问的都市世界。在前期活动中,同仁们对都市题材作过比较广泛的探索,他们关注过都市知识分子的境遇,也描写过在都市中挣扎求生的其他下层人物的生活,视野显得比较宽阔,但也存在着概念化的痕迹和浅尝辄止的现象。在后期都市题材的创作中,他们调整了反映生活的焦距,把焦点集中在他们有着丰厚积累和深切体验的知识分子题材上,使之成为都市斑驳光影中的基本色凋,既真实地写出了他们的生活窘境,又深入地揭示了他们的精神创伤,既对他们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又对黑暗社会进行了深沉的控诉,较好地实现了主观思想和客观生活二者之间的融合与统一,并因此形成了其表现都市题材作品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9.
李广田在二十年代诗歌创作中精心营构了“寂寞”与“希望”两组极具张力的意象,藉此既传达了“空虚的哀伤”,也表现了进击的执着。这双重的情思内容从两个不同的思想侧面表现出了诗人从封建理学思想束缚中挣脱出来以后对人生的独立思考,包蕴着丰富的化意义。在艺术层面上,其诗作追求情思的真实性和形式的多样性。李广田在此期诗歌创作中所作的积极探索为其三十年代诗歌的成熟打下了基础,因而在其艺术道路上具有史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