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教育   37篇
各国文化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1.
传统孝道与当代养老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养老敬老或养亲敬亲是传统孝道的基本合理内核。家庭养老方式是由农业社会的客观现实所决定的 ,也是出于人子的孝亲敬亲的情感需要 ,孝无论对古代或现代来说 ,都是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精神保障。敬老尊老是中国古代的社会风尚和价值观念 ,它受到古代社会物质、制度、文化的全面支持和倡导。它有其存在的人道、人际和文化的合理性 ,但也存在尊老抑少的片面性与老少间的不平等性 ,从而具有社会机制上的保守性。建立新型代际关系仍要坚持平等的原则 ,努力“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 ,为此 ,一方面要尊重、理解、关心、帮助老年人 ,另一方面还应倡导老人当自强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2.
人性善恶与中西社会文化之异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人论人性善恶设计的不同是导致中西社会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最终根据,这种差异表现为:在社会人际利益观上的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道义优先与功利优先;社会治理与调控方面的德治主义与法治主义;民族文化心理上的自尊自大与反思忏悔意识。在建设和发展中国21世纪的文化时,必须坚持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义利统一,德治主义与法治主义的统一,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与文化反省革新意识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不仅影响着中华民族成员个人的安身立命,也塑造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性格。深入挖掘并弘扬中华文化的积极处世之道,一定能为我国社会治理和全球治理提供宝贵的精神营养。在中共中央政治局2015年10月l2日就全球治理格局和全球治理体制进行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各种民族文化都有其特有的处世之道。所谓处世之道,就是一个民族在处理各种社会人伦关系的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一套具有自身独特性的价值理念、行为方式、道德原则和规范体系。中华文  相似文献   
14.
谈信德     
肖群忠 《中国德育》2014,(22):35-39
正生活在中国文化环境里的大多数人,都听过"狼来了"和"千金一笑"的故事。这两则故事分别说明了诚实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和信用对做事保国的重要性。确实,诚信对于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德价值。古人讲诚信,有"画地为牢"的美谈,更有"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理想追求和社会现实。人无信不立,社会缺乏诚信,社会生活就会大乱,在建设现代诚信道德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吸取传统信德的优良传统。那  相似文献   
15.
谈义德     
肖群忠 《中国德育》2014,(17):39-43
正"义"在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是一个重要的德目,有"仁义道德"之说。在中国人的口头言语中也把"仁义"当作道德的代名词,比如,"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那么,义德究竟是什么含义?它在儒家道德中的地位与作用特点是什么?在中国古代,义德的实质道德义务都有哪些内容?在现代社会中如何正确对待与弘扬传统义德思想?这是我们这一讲要说明的问题。一、"义"德的含义与特点要了解义德,首先需要从字面  相似文献   
16.
谈礼德     
肖群忠 《中国德育》2014,(18):35-39
正在中国古代伦理文化中,"礼"是"四德""五常"之一,又是"四维"之首,后来中国的道德教化通称为"礼教"。《礼记·曲礼》篇说的"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正表明了礼在中国传统道德中的重要地位。这也表明礼是中国传统道德中最重要的德目。那么,礼有什么含义?有什么地位与作用?其伦理精神实质是什么?在现代生活中如何发扬光大?这是我们这一讲想说明的问题。一、礼的含义与作用礼源于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礼在甲骨文中是以繁体字"禮"的右边"豊"为原  相似文献   
17.
谈仁德     
肖群忠 《中国德育》2014,(14):33-37
正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诸多歌星就一起合唱"让世界充满爱",每一个人都在内心涌动着对爱的渴望。建立一个充满爱的和谐社会,是我们的理想。"爱"是我们生活中最常用的语汇,用儒家学说的范畴和德目来表达的话,那就是"仁"。反过来说,"仁"就是儒家所说的"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儒家所倡导的仁德。仁德的内涵那么,仁作为德性和品质规范,它究竟包含哪些品质或者说有哪些道德内涵呢?在《论语》中虽然言仁之处很多,但  相似文献   
18.
“夫孝,德之本也”──论孝道的伦理精神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道是中华传统伦理的核心观念和主要特征,而爱、敬、忠、顺则是构成孝道的密不可分的四个方面。爱生于自然之亲情,敬来自上下之伦理,忠为爱的奉献与体现,顺是敬之核心与践行。这四个方面还内含着注重群体本位、追求和谐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本质和内核──仁、义、礼、和。所以,正如古人所言:“夫孝,德之本也。”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人际关系”在中国古代是用“人伦”这个本土化的概念表达的。其现象可包含夫妇、父子、君臣的“三纲”根本层以及兄弟、朋友的“五伦”核心层和亲戚、邻里、师生等衍伸层。其总体特点有:1.人际关系本位化、个体人格角色化。2.血缘家庭关系的基础性。3.人际关系性质上的道德伦理性。4.人际对象上的熟人性、私人性。5.人际关系与交往原则上的格差性。6.人际价值观上的不平等性。7.人际维系手段上的唯情主义。8.交往目标上的求和性。9.交往行为上的节制忍耐性,10.交往机遇与结果的“人缘”命定论解释。11.交往时空上的狭隘性与长期性。12.交往观念的消极性。对古代人际关系在当代的意义与影响从下述七个方面作了阐述:1.人际关系本位与个性发展。2.家庭观念与社会发展。3.道德关系与市场契约法治精神。4.私人关系与社会公德,5.等级委系与平等关系。6.和谐协调与竞争进取。7.古代交往与现代交往。  相似文献   
20.
《礼记》的孝道思想及其泛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礼记》完成了孝道的理论创造并使其达到顶峰。它既阐述了孝之起源、地位与作用(孝之泛化)以及孝与忠、礼、政、教的关系等宏观理论问题,又对孝道、孝行等微观问题进行了具体论述,对我国历代孝道之实践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