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60篇
  2018年   10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艾珺 《文化学刊》2009,(5):184-184
“好书到手不论钱”,活脱脱一副读书种子相,好一语蠹鱼、书虫者流的肺腑之言。当然,有时也是穷读书人的呓语、梦里豪言。此印采自清顾湘、顾浩编《小石山房印谱》,印文笔画采用浙派篆刻艺术特有的切刀法加以变化,自然恣肆而古拙大气,静中寓动而刚柔兼济,篆含隶意而苍茫浑厚,可谓稳重坚实见气势,动荡有致显生机,印、语双佳,苍茂朴厚,颇显“乾嘉学派”蕴涵。  相似文献   
32.
关于"有精神谓之富",清代"扬州八怪"之一李鱓(1686~约1762)曾于书赠邑人顾于观条幅有云,"有补于天地谓之功,有关于世教谓之名,有精神谓之  相似文献   
33.
篆刻文字语出杜甫《苏端薛复筵简恭华醉歌》诗的前四句,"文章有神交有道,端复得之名誉早。爱客满堂尽豪翰,开筵上日思芳草"。  相似文献   
34.
艾珺 《文化学刊》2008,(3):171-172
清末"闲园鞠农"的《燕市货声序》里谈到,叫卖吆喝市声之类"货声"即为一种天籁之声,不仅仅"自成音节"尚可"存古意",还"可以辨乡味,知勤苦,纪风土,存节令"。这说法,用到竹枝词上面亦未尝不贴切。施蛰存  相似文献   
35.
艾珺 《文化学刊》2012,(6):187-188,194
牛耳毛钱狎主盟,萸山珍本出书城。酿花扫叶皆清课,坐拥寒毡对短檠。诗出叶昌炽《藏书纪事诗》二五七《席鉴玉照》。本文所及这方"学然后知不足"藏书铭印,见于席鉴的藏书。明末清初的常熟席家是著名藏书、刻书世家,中国历史上刻印古今书籍逾两千余部的著名出版机构扫叶山房即出自席家。席鉴,别号茱萸山人,席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藏书纪事诗》记述说:黄延鉴《爱日精庐藏书志序》:“汲古毛氏、述古钱氏,两家陵替,吾邑藏书之风寝微.然亦未尝绝也。以余所闻,玉照席氏、庆曾孙氏、虞岩鱼氏,皆斤斤雪钞露校。衍其一脉。惟多留心于说部小集,以一二零编自喜,而于经史转略。”《士礼居藏书题跋记》:“顾抱冲案头有影宋本《东家杂记》,末有茱萸山人席鉴跋云:‘毛省庵先辈影写本,余于丙申仲夏得之汲古阁中。”’《天禄琳琅》:“《离骚草木疏》,  相似文献   
36.
清代著名金石篆刻家邓石如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将宋元圆朱文的刻法,发展如此细白文刻法,前无古人,是其独特的创造。这种细白文线条,颇能体现书法的笔情墨趣和以刀当笔的金石风味。  相似文献   
37.
正公元2018年,华夏纪年开元4716年,戊戌变法迄今,整整两甲子矣。戊戌年,是中国传统农历纪年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35年。按照旧时术士的解读,天干之戊,义为茂,属阳之土,万物茂盛;地支之戌,义为灭,万物尽灭,亦属阳之土。合而为戊戌,则为比例和好。吉也,凶也,是也,非也,并非术士者流可以随意杜撰。1898年9月21日,戊戌变法失败,身为维新派领袖人物的康有为躲避清王朝的追捕匆忙逃出京城,亡命海外。于是康有为写了  相似文献   
38.
正此前曾撰《学者当"负雅志"而为"真隐士"》,就真隐士兼新绅士群体精英话题,提出真隐士"负雅志于高云",亦理应成为真名士,而且还要把真隐士视为社会文明新时代的新绅士。以专注于研究学问为志趣的学者真隐士之"隐"的境界与本色,必须耐得住远离尘嚣、离群索居那种非常人世俗生活的枯燥寂寞,专注于向往的学术志趣,心无旁骛地,甚至,终生默默无闻,或一无所获,亦无恨无悔,仍感乐在其中。究其实,其昌国兴邦宏  相似文献   
39.
艾珺 《文化学刊》2009,(1):44-44
印文语出李白《江上吟》:“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作者许容(约1635年-1696年)字实夫,号默公,别号遇道人,如皋如城人,清代篆刻家,东皋印派的开创人。许容曾师事邵潜而得六书秘旨,篆刻师宗秦汉技法,刀锋游移颇见深厚功力,而又博采众长刻意创新,别树一帜,如其章法布局往往故作松散,疏朗开阔,韵味无穷,隐含明代遗风。  相似文献   
40.
艾珺 《文化学刊》2009,(3):76-76
印文语出《管子·宙合》:“千里之路,不可直以绳;万家之都,不可干以准。言大人之行,不必以先帝常,义立之谓贤。”大意是说,千里长的路,不可能像绳子一样笔直。后人用以比喻人或事物各有不同,不当以单一的标准来衡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