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1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反希望是老舍小说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母题,在相当程度上,老舍的小说创作即是对于希望不断加以解构的写作实践,这一作为使老舍同现代历史初期积极探求民族,国家希望的知识分子主流,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反差,老舍反希望的创作动机,不仅来自时代,社会的多重合力因素,而且也有来自老舍个人的因素。  相似文献   
32.
古希腊人关于真理问题的开启方式,可以让我们看到这一问题同视觉之间的某种深刻联系。这种联系奠定了此后整个西方形而上学的认识论范式,并进而确立了视觉中心主义霸权。而受其长久放逐的听觉,实际上正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哲学的精髓。本文通过针对西方形而上学视觉历史的清理,能够使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古老中国智慧的当下意义。  相似文献   
33.
《台北人》是白先勇小说创作成熟的一个转折点,其中的一系列作品无不流露着显在的伤感主义情绪;透过此种伤感主义情绪的实质,我们不难洞察到白先勇对于那个时代的矛盾心理,同时亦可由此感知历史之于个人命运的影响。而针对其伤感主义情怀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则又可以使我们领会到作家含蓄的悲剧美学观。  相似文献   
34.
十年来,我国高教计划管理体制改革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主要是把以产品经济为基础的单一计划体制改变为与有计划商品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其中,计划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高等教育体制。这是一个很大地变化,应予充分肯定。但是,目前我国的高教计划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35.
"伤痕小说"本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个人化叙事,是从个人立场出发的对历史之痛的叙述.但这种伤痛不仅仅是个人性的,也是属于整个民族的,个人性的历史记忆便同时又成了对于公共事件的叙述,个人之痛成为公共痛苦.由于痛苦的公共性和对历史感的关注,最终,个人化历史叙事反而成为更加"集体性"的宏大叙事.  相似文献   
36.
古希腊人的真理是一种空间性存在,需要视觉的发现,始终依赖于光的呵护;它奠定了西方形而上学认知范式的澄明诉求。而中国道家的真理却是一种时间性存在,它体现为能指话语对于身心情感的作用,需要听觉在静默的广度和深度上中去把捉和考量。道家真理的认知范式从另一维度矫正了西方认识论的缺陷,将真理与自由真正彻底地统一了起来。  相似文献   
37.
视觉与听觉属于审美消费过程中的两种范式,前者偏重于理性,后者偏向于感性。以古希腊哲学为基准确立起来的西方形而上学正是以视觉为本位的,而中国古代老庄哲学构建起的则恰是与其截灰相反的听觉中心主义传统。如此两种哲学传统直接促成了东西方不同的文学艺术样式。但“五四”启蒙运动对于西方理性的推崇和借用,消弭了中国这种听觉范式的文学艺术品种,将其引向了视觉中心主义的道路。这一道路通向当代之后,愈走愈远,致使文学艺术严重疏镦了情感,转向欲望的无节制膨胀。文学艺术不再是丰富人们的感受,而是剥夺人们的感受,将读者训练成冷漠的“凝视”者和“窥视”者,进而遏抑住他们想象的冲动。特别是当下这个所谓“读图时代”的来临,更是表明人们仍然还没有意识到视觉对于我们的无情剥夺。  相似文献   
38.
首届梁晓声青年文学奖评选结果于2021年10月揭晓,在来自海内外的近千部小说作品当中,上官文露、何延华分别以《人生欢》《拉姆错和拴牢》斩获中篇小说奖;汤成难、梁鼐则分别凭借《月光宝盒》《哈布特格与公牛角》夺得短篇小说奖。四部获奖作品几乎都涉及了历史的占有与真相的存在之间的纠缠与困斗这一共同伦理主题。只是,由于历史在他们那里采取的是不同的隐身术,结果导致他们所面对的真相境遇有了个人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39.
小说文体内涵的历时性变迁不仅可以通过其关键词的增减变化体现出来,亦可以通过其自身含义的变化体现出来;论文正是试图运用这种方法,经由对小说关键词的重新梳理和阐释。显示出小说文体的历史差异。同时亦反映出作家小说观念的变革历程。  相似文献   
40.
道家文化的自由观以逍遥与超然为特征,儒家文化的自由观则以优雅与和谐为特征;然而,前者以主体的丧失为代价,后者是以主体的束缚为代价。归根结底,二者的自由观里皆没有反抗话语的向度。事实上,服从作为反抗的一种本质,已先在地规定了反抗的自由实质。即是说,没有反抗的服从根本就不可能是真正的自由,反抗在此恰是基于自由诉求的一种责任表现形式;儒道文化的自由观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充分暴露出了其致命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