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教育   23篇
各国文化   4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孔子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体的,山和水的特点也反映在人的索质之中。因此他说:“智乐水,仁乐山;智动,仁静;智乐,仁寿。”在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中,山是稳定的,可信赖的,它始终矗立不变,包容万物.是最可靠的支持;水则是多变的.具有不同的面貌,它没有像山那样固定、执着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锋利,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难于追随,深不可测,不可逾越。聪明的人和水一样随机应变,常常能够明察事物的发展,“明事物之万化,亦与之万化”,而不固守一成不变的某种标准或规则,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成功.即使不能成功,也能随遇而安,寻求另外的发展.所以,他们总是活跃的、乐观的。仁爱之人则和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们以爱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以能够长寿。  相似文献   
22.
2004年,"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各国学者从"多元视野"观照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再次构筑文化交流与对话的平台.这里选登的主要是对传统汉学(Sinology)与"中国学"(China Studies)及其关系的不同见解,以及对中国文化学术传统的较新看法.中国学脱胎于、基础于汉学并且扩及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的研究,实际上是跨学科和多层面的,这渐成共识;但是,如何继承汉学传统,如何对待资料及其考据和整合,则要进一步讨论.本文据速记整理,可以窥见一些正式论文集看不到的内容.  相似文献   
23.
寻根寄语     
乐黛云 《寻根》2010,(4):F0002-F0002
  相似文献   
24.
20世纪科技的重大发展,迫使人类在时间意识和空间意识上发生了根本变化,加上20世纪人类生活的苦难历程,使得人类精神不得不发生空前的大变革。在此基础上,西方和东方的文化自觉使全球文化的多元共存成为可能。在世界新文化的重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将可能为人类社会作出特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25.
多元文化发展中的问题及文学可能作出的贡献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当今经济、科技甚至某些物质文化的发展越来越趋向全球一体化。在这种趋势下 ,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精神文化 (哲学、宗教、伦理、文学、艺术等 )走向如何呢 ?是否也将和经济、科技一样逐渐一体化 ,也就是说逐渐“趋同”呢 ?这类文化有没有可能 ,或者有没有必要持续多元发展 ?文化多元发展的重要意义多元文化的发展是历史的事实。三千余年来 ,不是一种文化 ,而是希腊文化传统、中国文化传统、希伯莱文化传统、印度文化传统以及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统和非洲文化传统等多种文化始终深深地影响着当今的人类社会。从历史来看 ,文化发展首先依赖…  相似文献   
26.
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历史上对待这种差异性曾经有过三种不同的态度。 第一种是对凡与自己文化不同的人,一概作为异端,或称为不开化的野人,或称为类同禽兽的蛮夷,必征服之,同化之,以至绝灭之而后快。当年白种人占领南、北美洲,对当地土著文化就是持这种态度;孟夫子提倡的“用夏变夷”,鄙视“南蛮(?)舌之人”,引经据典地推崇“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也与此相类。  相似文献   
27.
重新认识东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的文化反思推动人们更多地探索和研究非西方文化,特别是掀起了重新认识东方的热潮。这一趋势首先关联于从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向互动认知思维方式的转变。过去,“认知”所描述的是一个可信赖的主体去“认识”一个相对确定的客体,从而将它定义、划分、归类到已有的认识框架之中。互动认知的思维方式强调不确定的“互动原则”,即主体和他者在认知过程中都有所改变,对主体和客体的深入认识都必须依靠从“他者”视角的观察和反思:一切事物的意义并非一成不变,也不一定有预定答案,而是在千变万化的互动关系中、在不确定的无穷可能性中,有一种可能性由于种种机缘,变成了现实。  相似文献   
28.
文学人类学走向新世纪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首届讨论会于1997年11月在厦门召开。若干海外学者以个人身份参加了会议。这里选刊的是会议第一天的几篇发言。这些发言触及中心霸权话语消解以后新世纪文化的多元性,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重构和走向世界;文化和文学研究必须注重“过程”,特别要注重其讲述和创作的“环境”或“展演”(performance),重视传播者、接受者和研究者的再诠释;必须警惕文化保守主义的抬头,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需要开放和刺激,但又必须建立具有自己话语规则和系统的中国学派,他山、我山“两石并用”;诗歌和诗学进入人类学;“文本/田野”互动,共有文化和民间文化资源共享;学科相撞才能达成跨文化和跨国界的融会贯通。所以,有人认为,“人类学的文学(批评)是最有生命力”的新兴学科,所谓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中国话语正在形成。这些都可供学术界批评参考  相似文献   
29.
中国洪水神话大禹治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科学已经证明地球在冰川末期,随着气候转暖曾经有过世界性的大洪水。这次大洪水已成为世界各民族的远古记忆而流传在各种神话、传说之中。中国汉族的洪水神话并不强调洪水是神的惩罚,虽然《尚书·大禹谟》中也有一笔“洚水儆予”的记载,但“儆”是一种儆戒,即警告...  相似文献   
30.
乐黛云在《文史哲》2008年第3期《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重构》中撰文指出:中国人长久以来,强盛时以“大国心态”傲视他族文化;贫弱时,或自卑投降或演变成阿Q的“精神胜利法”。因此,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的文化自觉首先是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因为文化自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费孝通先生指出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认识自己的历史和传统,认识一种文化得以延续的根和种子。但是,一种文化只有种子还不行,它还需要发展,需要开花结果。传统失去了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