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8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1篇
信息传播   33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2 毫秒
41.
读报先读题。我很喜欢对比各家报纸围绕同一新闻所作的标题,并从中鉴赏到标题的优劣。 比如前不久世界爆出大新闻,久追不着的哥伦比亚大毒枭埃斯科瓦尔终于被击毙。围绕此新闻作标题,也是五花八门,相比之下我觉得还是人民日报的好,平实中见分寸,准确生动而不过分。 人民日报:为非作歹二十载恶贯满盈赴黄泉(引题)  相似文献   
42.
在第十三届世界杯足球比赛中,人们注意到有不少精采绝伦的妙球,尤其是门前一脚,都是通过队员抢点成功而射入的。抢点,反映了足球运动员的敏感和进球意识,是一个进攻型运动员成熟与否的标志。这和我们采写新闻有什么关系呢?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记者面对的新闻天地,也和足球运动场一样,是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记者,如果缺少足球运动员那种抢点意识,一些精采的稍纵即逝的新闻镜  相似文献   
43.
最近上海新闻界出了两则内幕新闻,一是文汇报一骨干记者用电脑将储存的几百篇稿件像消磁一般消掉了,好在编辑部补救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据说该记者已被开除出记者队伍;二是5月24日拿到当天新民晚报,又被头版一奇异现象惊呆了,当日刊出的“今日论语”上的一文“小徐与老徐”,好象哪里见过,似曾相识,刚巧解放日报记者王国天同志来访,与我一起看此报,他说记得不是昨日就是前天该报刊过此文,我急忙找出前天(22日)那份新民晚报,果然在头版同一位置刊过此文,标题、文字、作者署名,一一对照,几乎完全相同,这不得不使我这个年近五十、有几十年读报史的人有一种惊诧不已的感觉。这现象似乎过去从没见过或从未发生过的,那看大样的有关编辑难道就那么浑,难道连两天前已在头版赫然刊登过的稿子(从版面处理看,应该说是  相似文献   
44.
成功的采访往往都与准备充分有关,准备得越充分,采访就会越顺手。很多优秀的记者部善于将时间多花在采访前的准备上,从而大大提高了采访时的效率,求得时半功倍的效果。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法国一记者要访问希特勒,希特勒只给一分钟时间.记者说,一分钟就够了。在一分钟的时间里,他认真观察了希特勒的言谈举止,回来便写了一篇几千字的《希特勒印象记》.印象主要还是得力于访问前采集的大量材料上。著名导演谢晋同志在一次出访归来时谈到,美国的记者很注意资料工作,善于在接触采访对象前从资料中掌握有关情况,事先准备好提出的问题。他们的采访时间通常不超过半小时,提出的问题简明扼要,角度独特,采访效率甚高。而国内的不少记者不大善于  相似文献   
45.
新闻写作是头脑发热时写好,还是冷静下来写好呢?我认为从写作的一般常识来说,写作当然是趁热打铁为好。这可以保持对事件的新鲜感与激情。比如1983年朱建华在上海虹口体育场飞身越过2米38,又一次打破跳高世界纪录,当时一位记者写下这样一则新闻导语:“赭红色跑道,翠绿色草场相映成辉的虹口体育场沸腾了。4万名观众热烈地向飞越2米38高度、再次打破男子跳高世界纪录的上海选手朱建华欢呼。朱建华  相似文献   
46.
前不久,一家文摘报纸,居然登出了一则题为《陆定一去世前的自我批评》的新闻。消息一传出,群众中议论纷纷。当时我也大惑不解,一是报上从未发表过有关的消息,二是不久以前我还在《光明日报》上看到过陆定一同志撰写的关于双百方针的文章。文摘报上的消息太使人感到突然,并产生怀疑了。果然,相隔一个星期后,这家报纸在下一期的中缝上登出了“重要更正”,承认那一则摘发的报道有“重大差错”.  相似文献   
47.
48.
社会新闻是各报注意开拓的一种新闻。因为它的题材来自于民间与社会基层,反映的均是人们生活中各个侧面的问题,所以倍受读者欢迎。目前“社会新闻”栏目散见于各家报纸的版面上,长盛不衰,这是好事,但是本文要谈的是其另一面,即目前社会新闻栏目中一些不足的方面,及其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社会新闻不应是偷、盗、奸新闻。此言似乎有点危言耸听,其实是存在的。有些报纸翻开其社会新闻栏目,每天都是老题目、老主题,总离不开什么地方抓到一小偷,哪儿发生了抢劫,又何处抓住了强奸犯等等,此类题材多了,人们看了会发腻。好在报纸上的社会新闻所占版面毕竟有限,否  相似文献   
49.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下,报纸也逐渐走向市场,在宣传上它将获得更多的自由,它将逐渐取消公费订阅,改为私人订阅为主。报纸办得中看不中看,读者最有发言权,读者的多寡将决定报纸的命运。所以在新时期里办报,研究读者、了解读者、掌握读者读报的心理是办好报纸、搞好新闻宣传极其重要的环节。我认为大致有如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新闻欲。多数读者买张报纸翻翻,大抵是想获得一些信息或获得一些服务,包括市场信息,电影消息等。真正一本正经坐下来想接受一点指导、领会一下中央的宣传精神是有的,大约是部分处于一定地位的领导  相似文献   
50.
常看报,一当发现一篇写法独特、意趣横生的报道,常会为之击节叫好。发表于90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上的《“狗不理”新探》一文,就是这样一篇值得推荐的好报道。一是言短:全文只有700字左右,围绕“狗不理”今天的盛况,交代得那么有板有眼有新意。它紧紧扣住“新探”二字,探讨在“疲软的阴影下”,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