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1篇
各国文化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宁稼雨 《天中学刊》2015,30(1):18-21
故事类型是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的主体对象,科学合理地确定故事类型的分类原则是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的首要工作和任务。对于中国叙事文化学的故事分类原则来说,"AT分类法"的积极作用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宏观范式,将浩如烟海而又零散繁杂的世界各地民间故事系统地归纳为条理简略清晰的类型索引。但中国叙事文化学的故事类型分类又不能简单照搬"AT分类法"。中国叙事文化学的叙事文学故事类型编制方案原则是在吸收前人成就的基础上,从中国叙事文学的实际出发,创立中国叙事文学的故事主题类型索引。  相似文献   
22.
中国叙事文化学学科内涵涉及叙事、叙事文学、叙事文化三个层面,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维度予以理论定位,设定操作指南。中国叙事文化学与叙事学尤其是广义叙述学之间有其异同与关联,明乎此,则可明确中国叙事文化学的属性定位。  相似文献   
23.
《世说新语》中的裸袒之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与<晋书>等文献中全盘否定魏晋士人裸袒行为的指责不同,<世说新语>所描写的士族穷奢极欲生活方式所表现的裸袒行为与魏晋士人以反礼教为目的的裸袒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貌似荒唐的放诞行为有其严肃的内涵,是魏晋士人渴望精神和人格自由的表现.  相似文献   
24.
1973年至1978年五年间,作者在前旅大38中任美术教师,同时担任学校图书管理员并承担多门文科课程的教学工作。这些工作经历和之前的知识积累为作者后来从事目录学和版本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铺垫和良性准备,对后来的学术思维和论文写作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5.
由于《世说新语》的巨大影响,人们通常将其视为魏晋文人精神的集中代表.然而从《世说新语》的文献形态演变来看,对魏晋文人精神的认识是随着它的文献记载的产生发展而不断趋于成熟的.《世说新语》是这种成熟认识的集中代表而已.所以,从《世说新语》的文本演变来探索魏晋文人精神的认识过程,不啻是认识魏晋文人精神的认识过程的有效捷径.在《世说新语》所依据的蓝本中,《魏晋世语》、《名士传》、《语林》和《郭子》是主要而有代表性的四种.从四书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到人们对魏晋文人精神变迁的认识是如何的由浅入深、由模糊到清晰.  相似文献   
26.
魏晋世家大族经济和政治地位的迅速膨胀,很快就转化成为一种强劲的精神力量。这就是与日俱增、日益强化的门第观念。门第观念的核心是建立在经济条件极为富庶和政治势力极为强悍基础上的家族优越感,它以家族的自尊和排他为基本出发点,以不同流品之间的严格界限为基本表现特征,以婚姻、名讳和家教为主要表现形式,充溢于士族生活的各个角落。它是士族阶层经济和政治上获得空前膨胀的精神化、观念化的产物。这里着重谈《世说新语》一书所表现的士族门第流品意识。 我在《世说新语与中古文化》一书中曾经说过:“门第形成前或初期,在各大…  相似文献   
27.
金针度人——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对培养研究素质的意义陈寅恪先生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是公认的一部见解精深的学术名著。然而,陈先生在撰写此书时,却寓有引导“初学者”习史的特别用心。他在《叙论》中明言:“此书本为供初学读史者参考而作。”(页2,中华书局1963年版)本书写成于1939年,采用浅近的文言,文章体裁更与现今常见的史论著作不同。也许我们会觉得,陈先生所谓的“初学者”,是有不一般的学术起点的吧?但是,陈先生引导“初学者”的用心与方法,其实对于现今的通识教育和专业训练,仍然具有原则性的指导意义。本书的题旨,…  相似文献   
28.
本文回顾总结作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在参与各种古代小说辞典工具书编写中所获得的学术锻炼和积累。作者参编的工具书主要包括:侯忠义主编的《中国历代小说辞典》(第一册)、刘叶秋主编的《中国古典小说大辞典》、刘世德主编的《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等。这些工作从文献材料积累到归纳概括能力提升等方面,为作者后来撰写《中国志人小说史》和《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等个人学术专著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和经验。  相似文献   
29.
“距离”一词的本义,是指时间、空间而言,它的比喻意义,是指美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审美心理距离。中国和西方的历代美学家、文学家都从不同角度,在一定层次上对它进行过表述,但直到本世纪初英国美学家爱德华·布洛对它进行明确、详尽、完整的论述,审美距离才作为一个审美原则被人们普遍接受,并运用于具体的理论批评和文艺创作中去。本文拟就《世说新语》中魏晋士人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观照和作品作为审美客体所产生的与读者间的审美距离,谈一点粗浅的意见。  相似文献   
30.
先秦诸子、史传文学、神话传说及诗赋等文章样式的共同演变趋势就是从严谨走向松散,从凝固走向自由,而这些恰恰为小说的生成创造了天然的契机;作为这个总体构想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着重论述史书所经历的从庄严肃穆走向轻松活泼的过程,即所谓“据实”向“凭虚”的走向为六朝小说的出现提供的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