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3篇
教育   14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1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现代博物馆的历史至今已有300多年,但相对系统的博物馆研究或博物馆学的历史则只有百年左右。本文从历史主义、词源学与谱系学、文本分析、自然叙事、话语反思等五个方面,尝试建立国际博物馆学百年发展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22.
结合《切韵》作者们的成书意图和态度倾向,从他们的“正音”意识出发来重新审视《切韵》音系的性质.从成书过程看,《切韵》音系是以金陵与洛阳为正音标准,参校了其它多地的方音,考核古书音注得到的语音系统;而从结果看,却反映了东汉魏晋南北朝这一段历史时期的综合特点.  相似文献   
23.
强调美学与情感的艺术和艺术品是一个意义与价值持续建构与再生产的场域。康德和黑格尔所开创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史观制造了艺术的定义与分类,同时生产了一种文化与人群的差异,塑造了西方与非西方的等级意识:机械复制时代的来临解放了被束缚的艺术自决理念,作为民主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在随后的发展中被其他的权力关系所形塑;在全球文化共同体内,处于流通状态的艺术品不仅带来了艺术范畴的相对化,而且还编制了一个多重意义交织的复杂网络。作为修辞学上的隐喻,艺术与艺术品向我们表述的是关于等级、差异与隐喻的社会史。  相似文献   
24.
徐彤阳  尹凯 《档案学研究》2018,32(5):107-111
数码照片档案作为数字档案资源中极具特色且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保护研究是数字档案管理工作中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数码照片档案真伪鉴定方法,构建了数码照片档案真实性鉴定流程,并对采用计算机技术鉴定数码照片档案真实性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数码照片档案的真实性鉴定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为今后学者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学术参考。  相似文献   
25.
在语文教学和学习中会遇到很多疑难字音。不仅生僻字有这种问题.很多常用字也有读音模棱两可的情况。本文以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①(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初审通过)为例.对部分常用多音字的疑难字音进行探究。本文参考资料,主要包括《广韵》《康熙字典》《说文解字注》《汉语大字典》《现代汉语词...  相似文献   
26.
实践性教学是成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也是较为薄弱的环节.文章分析了成人教学中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忖与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应措施,并从成人教育改革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7.
最近十年间,博物馆观众研究取得一系列具有共识性和启发性的研究成果。然而,绝大多数研究都是站在博物馆的立场,经由观众研究的发现来审视展览传播的有效性,甚至为博物馆机构的合法性提供论据。鲜有研究去真正关注博物馆体验在观众的日常生活情景中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基于此,本文将从米歇尔·埃弗雷特和玛格丽特·巴雷特的富有启发性的研究入手,详细讨论该研究的个体叙事、研究发现、研究对象、方法论框架、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内容,希冀为国内博物馆观众研究领域提供另一种具有可行性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28.
学术术语在不同语境间的转译经常会因为语词选择、价值认知等原因而造成理解障碍与偏差。在尚未成熟的博物馆学界,此种现象普遍存在,其中尤以"curator"所引发的争议最具代表性。"curator"的定义、角色、责任在西方语境下经历了不同程度地变化,其内涵是由不同时期博物馆的定位、功能、使命而决定与派生的。因此,"curator"在中国语境下的本土化挪用不仅需立足于中国博物馆的历史与现状,而且还应对"curator"与博物馆专业化之间的共生关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唯有此法,方能超越由"curator"所引发的翻译之争而探究"curator"漫长的生命历程,并借此探究学界对国内博物馆态势发展的学术心境。  相似文献   
29.
作为博物馆藏品的类型之一,民族志藏品自十五六世纪以来,经历了从"珍宝"(curio)到"标本"(specimen)到"艺术"(art)的不断发展与修正。民族志藏品架起的桥梁不仅实现了藏品与观众在博物馆空间内的沟通,而且还实现了非西方社会与西方社会的沟通,以及西方社会内部不同历史时期的认识论和知识体系的沟通。本文围绕这个主题,将民族志藏品置于整体的历史、社会与知识脉络中,探讨在社会发展和知识体系更迭的双重影响下,民族志藏品内涵与认识论逻辑的演变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