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体育   1篇
信息传播   7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71.
"十不闲"是民间说唱的一种形式,解放前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它来源于唐代的"散花乐",原是僧侣用以宣传佛教的警世歌曲;宋代为民间乞丐要饭时所唱,多以善恶因果为内容;元、明以来开始有叙事写景之作;清代乾隆以后"莲花落"和民间流行的"十不闲"合流,在民间广泛流行,并产生了职业艺人.演唱时,由全体人员敲击"十不闲"的打击乐器,唱"四喜"、"八掌"、"架子曲"等曲调为序曲,然后正式演出节目.演出分一人唱叙故事,或由二、三人扮旦、丑,为彩唱.  相似文献   
72.
在天桥市场提起"数来宝"的曹麻子,没有人不知道. 曹麻子是北京大兴县青云店人,农民出身,因脸上有麻坑,故艺名曹麻子.他从民国元年(1912年)就来到北京,在天桥东边川堂院的小店居住,这一住就没出过小店,直到上世纪30年代因病回乡.  相似文献   
73.
天桥早期的口技艺人中,比较著名的有"百鸟张"、"人人乐".当时表演口技采用的形式是:演员在表演时,先进入帐幔之内,再加上简单的器具,用声音来表演节目.表演的节目大多情节简单,主要表演一个个特定的场面,如救火、集市等.演员通过模仿这些场所中发生的各种声音,把观众带入特定的环境,如亲临现场.通过声响就如同见到场面的情况,令人神往.那仿学的声响十分逼真,使人静闻,四座神摇,拍案叫绝.这些逼真的声音是通过帐幔听到的,这种口技表演,也叫"隔壁戏",天桥的"百鸟张"、"人人乐"都长于此道.  相似文献   
74.
崔金生 《北京档案》2006,(12):45-45
高凤山,生前曾任北京曲艺团团长.在快板艺术上,高凤山独树一帜,创造了以他为代表的"高派"快板表演艺术.他培养了大批学生,推动了曲艺演唱艺术的革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75.
“飞飞飞”     
“飞飞飞”原名曹鹏飞,天津人,不到二十岁就带着两个弟弟来北京天桥撂地卖艺,因有空中绝技,故得绰号“飞飞飞”之盛名。  相似文献   
76.
让蛤蟆教书、蚂蚁排队?这两栖动物和小小的昆虫,能够服从人的指挥,在场地上表演节目?听起来让人难以相信,然而在天桥真是"嗑瓜仔嗑出个臭虫来--什么仁(人)都有."有个外乡艺人,就专门表演这个节目.  相似文献   
77.
大刀张宝忠     
张宝忠是天桥著名艺人神弹子张玉山的次子,他自幼跟父亲走江湖,打把式卖艺.十几岁时在绥远、张家口一带卖艺,以春秋刀、刀里加鞭、力拉硬功见长,十六岁在张家口一带就享有"大刀张"的盛名.  相似文献   
78.
天桥的桥     
电视连续剧播出<天桥梦>时,主题歌的头一句就是"天桥没有桥",当时不少青年和孩子们都问我:"天桥没有桥,为什么叫天桥?"这是一些古装电视片不尊重历史,误导观众.  相似文献   
79.
宝三掼跤场     
凡逛天桥的人,大都看过宝三的掼跤和耍中幡.   宝三掼跤场就在公平市场,即今天万盛轩剧场的北边,原天桥影院的对面.宝三原名宝善林,旗人,出身贫苦,少年时拜宛永顺为师学习掼跤,学艺非常刻苦,是继天桥沈三、玉三两位名手之后的跤坛新魁.   ……  相似文献   
80.
目睹天桥“小金牙”拉洋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金生 《北京档案》2004,(11):51-51
据报载,老天桥"拉洋片"已列入北京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项目."拉洋片"起源于清朝同治年间,天桥"拉洋片"资格最老的,就是"天桥八大怪"之一的大金牙,原名焦金池.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天桥"拉洋片"有五、六处之多,可是谁也没有大金牙挣钱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