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0篇
教育   60篇
科学研究   10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张泓 《华章》2013,(1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做个有心人,把握各种教育契机,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生成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但由于生成活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因此,在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42.
任何一个国家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都和一大批以普及科学技术为己任的“翻译家”分不开。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首席顾问、著名科普作家、评论家章道义先生主编的《中国科普名家名作》(以下简称《双名》),经过全体编辑人员十年艰辛工作,终于不久前由山东  相似文献   
43.
《醒世姻缘传》是我国古代上承《金瓶梅》,下启《红楼梦》的一部近100万字的巨著。近10余年众多学者从作者问题、创作时间问题等不同的角度对此作出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虽然《醒世姻缘传》的研究工作在汲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在考证工作上大家各执一词,尚需挖掘新的历史资料,使研究结果更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44.
张泓 《云南档案》2023,(5):57-60
随着数字政府建设的推进,中国正经历“治理现代化”“服务普惠化”和“数据智能化”的交汇期。“一网通办”作为数字政府建设的重要实践,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人事档案利用和共享信息化服务,逐步融入“一网通办”服务体系,管理流程和系统核心技术也亟待革新。管理部门需协同推进一体化服务平台建设、建立跨区域工作协作机制、优化政务服务流程、提升档案服务系统信息安全,以推动此项工作更好地服务群众需要。  相似文献   
45.
杜十娘和莘瑶琴是冯梦龙笔下的两个重要女性人物,两人都是名妓,在容貌、地位、性格各方面都很相似。两人都渴望从良,但因为两人选择的结婚对象不同,导致结局也截然不同。选择商人的百年好合,选择贵族的投江自尽。作者用这两个人物来表现对等级观念的不满,传统的观念在冯梦龙笔下被颠覆。  相似文献   
46.
风流才子柳永在<清平山堂话本>中被描写成一个仗势欺人的恶霸,冯梦龙对此非常不满.他根据自己的小说观加以再创作,把柳永塑造成一个风流倜傥、怀才不遇的才子.作品中的柳永是冯梦龙自己理想追求和生活情趣的写照,他借柳永这个人物来表现自己对社会的理解和思考.  相似文献   
47.
风流才子柳永在《清平山堂话本》中被描写成一个仗势欺人的恶霸,冯梦龙对此非常不满。他根据自己的小说观加以再创作,把柳永塑造成一个风流倜傥、怀才不遇的才子。作品中的柳永是冯梦龙自己理想追求和生活情趣的写照,他借柳永这个人物来表现自己对社会的理解和思考。  相似文献   
48.
西方修辞学是研究话语如何在现实社会文化语境中产生效力的理论,剖析各种话语效用的内在机制,对实践具有很强的阐释能力。从修辞情景论、修辞人格、辞格与修辞关系的角度出发,揭示中国威胁论之“威胁”事实上是一个辞格而非实际存在,通过对辞格的运用,修辞者为人们看待某一个修辞形势提供了自己的视角,并通过修辞手段操纵受众观点。揭示了中国威胁论本身的修辞特征及其内在的修辞机制及西方修辞学为理解、阐释中国威胁论提供的新视点,以此反驳中国威胁论。  相似文献   
49.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因不满《聊斋志异》而创作的,作为与《聊斋志异》相对立的一部作品,纪昀把真实和学问放在首要的位置。与此相呼应,在艺术手法上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效果。  相似文献   
50.
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与刘知畿的《史通》在史文关系、史学批评原则与方法、史家自身修养上的总结达到了史学理论的共通面向,尤其是双方在秉笔直书、辨证史义、论世知人等方面的史学批评理论的互补与融合,为后世史学、史学理论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研究领域。同时,二人关于“史学三长”到“史德”概念的发展衍变及对史家自身“天职”问题的探讨,不仅为史家自身批评素养理论提供了准绳,更是为后世史家不断反思和提高自身修养提供了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