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4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在中国文献学学科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几位重要人物,如梁启超、郑鹤声和郑鹤春兄弟、张舜徽.梁启超可以说是文献学学科发展中第一人,他最早提出了"文献学"的概念,并对文献学进行了初步探索,对文献学的学科发展有着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李商隐的《别智玄法师》是其晚年一首重要作品,但此诗写作的具体时间一直没有确定,对此诗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存在不少误解。根据佛教典籍及相关史料考证,智玄就是唐代法师知玄,李商隐与知玄有过密切的交往,此诗是李临终前夕写给知玄的诀别诗,也是他的绝部分笔。  相似文献   
13.
苏轼一生坎坷,政治上屡受打击,曾经下狱,而且一贬再贬,最后在晚年被贬到中国当时最偏远的地方———海南岛。然而这位命运多舛的诗人,却是一个乐天派,并不认为生活是苦难的,他享受人生,以达观的心态观照生命,时时能获得某种超越。他常常从政治的漩涡中,从公务的繁忙中,抽身出来,贴近自然。  相似文献   
14.
民间传说“高力士脱靴”以小说、诗文与杂剧等多种形式流传至今,主角李白“惩奸罚恶”的形象深入人心。在传播过程中,该传说不断变化,李白的形象也随之演变,大致经历了一个从中唐至五代的“狂放无礼”、宋元的“傲睨万物”到明代的“惩奸罚恶”的转变。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叙述传说的时代不同;二是表现主题的变化;三是配角高力士形象的改变。可以说,在不同的时代中,由于表现主题的变化,人们会对同一传说赋予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苏轼一生坎坷,政治上屡受打击,曾经下狱,而且一贬再贬,最后在晚年被贬到中国当时最偏远的地方——海南岛。然而这位命运多舛的诗人,却是一个乐天派,并不认为生活是苦难的,他享受人生,以达观的心态观照生命,时时能获得某种超越。他常常从政治的漩涡中,从公务的繁忙中,抽身出来,贴近自然。清风明月,花草鱼虫,湖光山色,名胜古迹,都成了他吟诵的对象。  相似文献   
16.
彭树欣 《图书馆论坛》2007,27(2):175-177
梁启超在文献学领域取得了较大成就,在中国文献学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对梁启超文献学的研究大致从文献学的整体研究、目录学研究、图书馆学研究、辨伪学研究、比较研究等五个方面展开,主要集中在其文献学的内部研究上,缺乏在纵向和横向上的研究,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美国历史学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一本名叫《想象的社群——对于民族国家兴起的反思》的书中,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一个新的民族国家在兴起之前有一个想象的过程,有了这个想象的过程,才有民族国家的基础。这个过程依靠两种非常重要的媒体,一是小说,一是报纸。中国在建立现代国家之前就经历了这样一个想象的过程。这一现代国家的想象过程,传播了现代的国家观念,促进了民众对现代国家的认同,成了后来现代国家建立的民众基础。梁启超可能是最早的一批现代国家的想象者之一,他通过报刊和小说来传播他想象的现代中国。刊登在1900年的《清议报》上…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从事社会教育的主要工具是报刊、图书和学会三种传媒,他充分认识到了它们的社会教育功能,将其当作开启民智、培育“新民”和变革图强的利器。同时,为使社会教育大众化,梁氏还革新了报刊文体———政论,并将小说当作重要的传播文体,使传播大众化。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是文献学和中国文献学的最早提出者,并对文献学的内涵、范畴以及研究意义等进行了较为丰富的阐释;他提出了文献学研究的方法和原则,并确立了文献学研究的三个标准。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是近现代传播西学的重要人物,在中国近现代的西学传播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西学思想大致分为三个时期:一、维新时期的"中西会通"说,二、流亡日本时期的"中西结婚"说,三、欧游后的"中西化合"说,内容虽有所变化,但体现了他一贯的文化主张和文化追求,即通过中西文化的交流、会通、融合,从而创造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