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4 毫秒
21.
中国比较文学复兴期影响研究概述徐志啸复兴期的比较文学研究中,①影响研究的论文占了相当的比重,这种“影响”,并非单向的,其中既有外来文学影响中国文学(包括古代与现代)的研究,也有中国文学影响外国文学的研究,还有外国文学间的相互影响探讨,因此,我们可称这...  相似文献   
22.
生当中国鸦片战争发生后至清朝覆灭时期的重庆文人钟云舫,以深挚的爱国感情与切肤感受,用犀利的文笔,创作了揭露鸦片之毒害的《招隐居》剧本,无情鞭挞了外国侵略势力给中国人民带来的鸦片灾难,显示了高超的嘲讽艺术和卓越的语言能力,给后世留下了一部兼具思想和艺术双重价值的戏剧作品。  相似文献   
23.
本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后期,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最活跃的时期。这期间,台港的比较文学研究起步较早,发展迅速。以下我们拟先从总体上概述两地情况。然后择其代表性论著分述之。一、台湾研究概况台湾的比较文学研究正式起始于1967年,以台湾大学正式开设比较文学硕士班课程为标志。1968年,台大文学院长朱立民及外文系主任颜元叔共同设想中文系与外文系通  相似文献   
24.
范晔,字蔚宗,主要生活在南朝宋初元嘉时代。历来认为,他是位史学家,曾著就《后汉书》,在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实,他还是位“博涉经史,善为文章”(《宋书·范晔传》)的文学家,具有自己鲜明独到的文学主张。范晔的文学主张主要体现于《狱中与诸甥姪书》一文。这篇文章是他因参预谋立彭城王义康之事遭捕入狱后,在狱中所写。文章虽题为“与诸甥姪书”,实际是他一生著作生涯与功过的总结,并藉此阐发自  相似文献   
25.
赋说     
说到赋,先应辨清有关赋的几个概念。赋在古代文学史上主要包涵三种含义:其一,赋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后由《毛诗序》归为诗六义之一:“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其特征,钟嵘《诗品》曰:“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其二,“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  相似文献   
26.
对《诗经》在先泰时代的社会功用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与文化之上的多重价值——包括文学、艺术、历史民俗、礼乐文化等,作一番系统的概括阐述,以利我们后人对《诗经)有历史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27.
文章着重对中日两国现代楚辞研究作总体比较,既肯定了中日学者在楚辞研究上的相同点,也指出了他们之间不同的研究风格及其特点,认为,日本的楚辞研究虽然沿袭了中国传统的治学路子,但也有其自身的独到之处,很值得中国学者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28.
本文系统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赋学,集中概括该时期赋学的特点,并分析阐述该时期赋学论者对赋家及其赋作品的评论与批评,文章特别对在文学批评史和赋学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影响的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等篇对于赋学的贡献作了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29.
苏雪林教授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她似乎不喜欢就事论事地在自己研究对象的文化圈子内做文章,而是敢于大胆跳出这个圈子,以超出一般学者研究思路的宏观视野,从世界文化背景的范围看问题,并藉此作宏微观相结合的中外比较,由此得出常人难以得出的结论。虽然这些结论未必被学术界所全部认同接受,但她的这种在学术研究上勇于突破传统框框,大胆引进西方文化,努力通过中外比较得出属于她自己独力研究的独家结论的精神,却是十分值得肯定的,它对于学术研究本身以及一般学者的治学均不无启示作用。一中外文化比较,实际即是我们今天意义…  相似文献   
30.
林庚先生构筑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唐诗学体系,在义理与辞章两方面已站在了时代的前列。他的唐诗研究充分体现了宏观学史认识与微观唐诗作品分析结合的特色;以“盛唐气象”与“少年精神”传神、准确地概括了盛唐诗歌的神髓;理清了唐诗浪漫主义渊源发展的脉络;其唐诗作品分析渗透了深邃的艺术哲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