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0篇
教育   59篇
各国文化   6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徐梓 《中华家教》2022,(2):90-94
赵忠心教授的《中外家庭教育思想简史》(以下简称《简史》)一书,2021年9月由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了.这部40多万字的著作,不仅是我国家庭教育领域标志性的成果,而且对我国方兴未艾的家庭教育事业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同时对我国的家庭教育研究具有示以准绳、匡其趣向的意义.  相似文献   
22.
23.
徐梓 《中国教师》2007,(7):29-30
<正>“天地君亲师”是中国传统社会崇奉和祭祀的对象,表现了中国人对于穹苍、大地的感恩,对于国家、社稷的敬重,对于父母、师恩的深情。它既  相似文献   
24.
徐梓 《中国教师》2013,(1):22-23
<正>山东省教育厅在2010年12月28日发出通知,要求全省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古典文本的内容。通知甫一发出,即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我曾应邀接受《光明日报》记者的采访和作为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的嘉宾,就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但因为编辑出于整体的考虑,在发表和播出时只能着眼某个侧面,进行了大幅删  相似文献   
25.
徐梓 《中国教师》2009,(21):28-29
<正>根据宋元强先生的统计,中国自唐朝迄清朝,进士科有732榜,录取进士106735人,有姓名可考的状元有599人。这近600位抡大魁者,从十万进士、百万举人、千万秀才中脱颖而出,是科举队伍乃至整个知识阶层的代表。社会给予了他们极高的光耀荣宠,那么在中国历史上,他们是否有与其相匹配的德行事功呢,在传  相似文献   
26.
明宗室谥号是礼仪制度的具体表现之一,与同时期其他被尊崇者相同的是,该群体有专门的谥字,同样也具有悼念死者、总结行迹和凸显国家意识的特点。不同的谥字在不同级别的藩王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和思想,甚至因为宗支的特殊发展而偏离了预定谥解,逐渐成为尊崇习惯。从整个谥号制度发展来看,成祖以前取谥较为公正,但多有政治偏见,嘉靖以前美谥开始激增,随着嘉靖时礼制的破坏与重组,谥号最终呈现泛滥化、美谥化和趋同化,更加凸显了名实不符的特点,是明末礼制败坏的其中一个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27.
徐梓 《中国教师》2008,(13):33-34
<正>辽(916—1125年)、金(1115—1234年)分别是契丹和女真族所建立的政权,300年间,两朝统治者或远绍唐,或近法宋,并结合本民族的特点,创制实行了颇具特色的科举制度。938年,为感谢契丹人帮助自己登上"儿皇帝"的宝座,后晋皇帝石敬瑭按照早先的约定,  相似文献   
28.
<正>当被问到孔子有多少学生时,几乎所有的人都会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的确,这样的说法曾见诸正史的记载,  相似文献   
29.
徐梓 《中国教师》2008,(23):30-31
<正>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在进一步规范化的同时,也越来越僵化。尤其是作为当时考试文体的八股文,"其法日密,其体日变,其弊亦遂日生。"(《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内容空洞,千篇一律,空疏无用,成为八股文的症结所在。它唯一的意义,就在于是俗众  相似文献   
30.
我国历史上学校教育与人才选拔的关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隋朝以前,两者各自走着一条互不交叉的平行线路;隋唐五代时期,两者相须相资,相互依辅,结伴而行;宋元明清时期,两者结成了过于紧密的关系,学校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失却了培养和造就人才的功能。科举制度所造成的最严重的恶果,是人才标准的单一性、这种单一性人才模式的强制性以及学校教育对这种单一性人才培养的依从。众多的社会因素都对学校教育和人才选拔的关系产生了影响,要理顺二者的关系,显然不能囿于这两个因素,而有必要由全社会来承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