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教育   30篇
信息传播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1.
散文两篇     
舌底春秋执教已28个春秋,回首教学生涯,我发现,只需稍加翻检,无数个定格在记忆中的瞬间便会立即感光显影,浮现在眼前。那是一个夏日的夜晚,7号教学楼202教室气氛非常,全校作文竞赛颁奖晚会正在进行。此次竞赛为统一命题,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获奖者抒发着他们的心曲——《呵,大  相似文献   
22.
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好?人们都会脱口而出:多写多练!从小学、中学、延至大学,先是语文教师尔后是写作教师,都很看重单项练习与综合练习。小说家玛拉沁夫讲他到省歌舞团下生活,发现舞蹈演员们闻鸡起舞,每天都是练弹跳、旋转、立度、控制、腰身四肢的活动,结果以准确、优美的舞蹈语汇潇洒于台上。齐白石九十岁后还坚持日课一幅,直到冥享天年;达·芬奇从画蛋始更是丹青艺徒须知;盖叫天演武打骨头重创仍然练功;日本《排球女将”屡经近乎冷酷的受训却意志不阿。“练习基本功”一说就这么被写作学沿用下来并扩大开去。作家、黑龙江农垦师范常青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实施“分格”训练法,细致入微几近螺丝帽加螺丝帽的  相似文献   
23.
现代叙事诗 3 0年 ,在“中国叙事诗不发达”的文化检讨后 ,出现了长篇叙事诗创作的繁荣局面。戏剧因素和抒情因素的渗透 ,是现代叙事诗最积极最富有成效的探索。戏剧因素中的故事性、矛盾情境以及戏剧性情节的安排等都在诗中有所体现 ;而抒情因素突出的表现形式是结构的抒情性与语言的抒情性。正是由于这两个因素的渗透 ,使得现代叙事诗中许多优秀诗篇达到了故事性、戏剧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24.
社会像是有了某种预感,这两年骤然形成了张爱玲热。她的在四十年代上海沦陷区灿烂一时的小说、散文像重放的鲜花,妍妍地点缀在书市间,似她的回光一照。张爱玲这个被现代文学史筛掉了的作家,曾出版过的为人称道的长篇小说《倾城之恋》,中短篇小说《红玫瑰·白玫瑰》、《沉香屑》,散文集《流言》、《张看》等,也出版过令人失望的《秧歌》和《赤地之恋》。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乱世才女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  相似文献   
25.
舒婷观照生活的情感方式,是基于个人身世之感的“伤世感”,并由此推衍出的心灵对现实生活的感应,本文考察女诗人的心路历程,在她的情感和经验的世界里,把握她幽微复杂的创作心理,柔婉、挚爱和温情的抒情个性;揭示舒婷诗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6.
当一列火车从隧洞钻出时,虽然还有一部分被隧洞掩盖着,但你仍会感到它是一个连续的长列,丝毫没被遮断。这是因为,此刻你的有关知识经验在共时启动,运用联想与想象补足了那一截被掩盖着的部分,这是我们都会有的“知觉感应”。美国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一书中论述过这种对知觉对象进行“补足”的“隧洞效应”。 如果将这种心理现象引进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及课外文学写作和欣赏,你就可能惊起一串彩色的遐思。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作家无不深谙这种心理效应,他们于创作中着意艺术行藏的分寸,以撩拨欣赏者的好奇、联想、思索。古人云:“意在笔先,神余言外……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关于艺术的藏和露,美国作家海明威也有过一番妙语:“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  相似文献   
27.
应用写作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理论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读写法是情境教学理论在应用写作课堂的具体教学方法。它通过强化读者意识和创建社会交际情境将学生个体与社会生活真实对接,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8.
《乡村的夜》一次次把死亡凸现出来,饱含着对下层人的深切同情和对人性的呼唤;而具体描摹的人物命运又给人一种悲剧性的震撼。它所表现出来的叙事技巧则是故事性和戏剧性的融合。  相似文献   
29.
诗人曾卓的这首诗与他的《悬岸边的树》同样得于历经人生坎坷之后,相比之下,》《我遥望》更有浓后淡出的意味。  相似文献   
30.
乡村轻喜剧深受观众喜爱,其深层原因是致力于重建农民的精神家园,恢复农民对生活的信心,并构筑起城市对乡村的文化认同。本文从主创者的农民立场与文化怀乡情结、乡村生态世界的鲜活展示与文化品格、乡村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文化传统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乡村轻喜剧的创作与文化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