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3篇
教育   2篇
科学研究   13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编者按:为推动中国生态系统综合评估,促进中国生态系统的网络化研究与区域综合研究,2006年5月10日~11日,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在北京举办了“生态系统评估的科学问题与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孙鸿烈院士、李文华院士和傅伯杰、刘纪远、欧阳志云、谢高地、赵学勇、曹敏、张仁华、岳天祥、邵全琴等十余位专家在会上作了主题学术报告。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于秀波、姜鲁光、侯西勇、潘明麒、王斌、王进欣等同志根据专家讲稿协助整理了部分文稿,现将经孙鸿烈、李文华等专家亲自修订过的文稿择要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国家管控对区域发展格局的塑造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家管控是塑造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作用。论文从国家管控的视角,分析其对区域功能塑造过程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以便为未来塑造良好的区域功能格局提供借鉴。五年发展规划是我国引导和塑造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国家管控手段。计划经济体制下集全国之力促进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了沿海与内地的差异,但扭曲了自然区位优势,削弱了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非均衡发展激励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并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但由于未能产生区域联动效应,使东中西部的区域差距显著拉大。“十五”和“十一五”规划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效地缩小了区域间的差距。而未来主体功能区划的实施必将使中国的区域功能分工更为合理而有效。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产业部门碳足迹流追踪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曹淑艳  谢高地 《资源科学》2010,32(11):2046-2052
研究利用投入产出技术综合分析了2007年中国52个产业部门碳足迹的流动情况。该年中国产业部门完全碳足迹为71.0亿tCO2,其中直接碳足迹与间接碳足迹分别为52.5亿与18.5亿tCO2;支持本国终端消费发生的碳足迹为47.0亿tCO2,支持出口发生的碳足迹为24.0亿tCO2。在国际贸易中,中国碳足迹是赤字的,赤字幅度达5.5亿tCO2,占本国源碳足迹总量的10.5%。产业部门之间的碳足迹流动非常活跃,82.3%的完全碳足迹发生了产业部门再分配。间接碳足迹流活跃组(B1组)与直接碳足迹流活跃组(B2组)的产业部门是中国碳足迹流动的主体部门,也是碳足迹管理的核心对象。B1组部门的间接碳足迹是其直接碳足迹的12.6倍,在贸易中是碳足迹盈余的,盈余量合计为31.9亿tCO2。B2组部门的直接能耗碳足迹高居全国前10位,合计为39.5亿tCO2,其中89.9%的碳足迹转移到其他部门终端产品之中。从碳足迹的性质上,B1组部门属于实质高碳型部门,碳足迹管理应走"减物质化"的道路;B2组中有一半部门属于表观高碳型部门,碳足迹管理应以提高能源效为核心,另一半部门属于实质高碳与表观高碳并存型的部门,碳足迹管理应走"减物质化"与提高能效率并重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土地空间多功能利用:理论框架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土地利用功能(LUFs)指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土地多功能利用指一个区域土地利用功能及其环境、经济和社会功能的状态和表现,是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对其功能可持续性影响的重要理论和方法体系,相关研究对我国土地利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界定了土地多功能利用的理论,构建了分析框架,并以我国1985年至2005年土地利用为例,实证了该框架应用的步骤:以可持续性三维度为基础,选取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的指标体系;界定多功能性,建立指标与多功能性之间多维度关联矩阵;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评估土地功能。实证研究揭示:中国土地利用总功能在1985年~2005年实现了倍增发展,确定的10项功能中,就业支持功能下降了1/3强; 生态过程维持功能被超强度利用;降低污染排放功能发生恶性退化;其他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健康保障与人工化土地生产功能提高幅度最为显著,均实现3倍增长。期间总功能的实现率提高了1倍,达到0.37,其中资源维持与供给功能实现率已经达到0.83,但各环境功能实现率尚处于负值状态。建议在土地利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其功能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信息技术的含义、发展周期及特性一般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借助以微电子学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结合而成的手段,对声音、图像、文字、数字和各种传感信号的信息进行采集、传递、存储及处理的技术。因此,信息技术是计算机、电信和微电子等3个关键领域中已出现的所有科学技术进展的集成产物。其实,信息技术自古就已存在,并伴随人类社会历史前进而不断创新和进步。20世纪中叶以前,信息技术由于生产力的局限一直没能得到长足的发展。二战后,以计算机技术为首的信息技术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工业国家迅速发展起来,并在这场划…  相似文献   
16.
生态足迹方法作为生态系统评估工具的潜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1980年到2000年,我国的人均生态足迹由0.885hm^2增加至1.258hm^2,人均生态赤字由0.27hm^2增加到了0.55hm^2,呈持续增加态势,说明我国已长时间处于大范围生态透支状态.未来我国将长期面临生态资源越来越稀缺的紧张局面,科学地评估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消费能力是我国生态系统评估的核心任务。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社会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我们可以分别采用生态系统服务理论和生态足迹的方法来研究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消费/消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