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1篇
教育   53篇
科学研究   13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1.
“小企鹅”的大魅力——探析腾讯QQ的成功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总人数达2.53亿人。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使用即时通信(Istant Message,简称IM)的中国网民有1.95亿人,使用率为77.2%。艾瑞市场咨询2006年的调查数据显示,腾讯QQ在中国即时通信市场占有83.1%的份额。  相似文献   
92.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课程背景下品德课教师应特别关注的问题,如何把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学校和家庭反社会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是每位品德课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为此,我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93.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是一所有着优良传统的历史老校.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悠久的革命传统积淀,让这所学校凝聚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重的人文色彩,也让现任校长朱建民在上任之初就感受到了一份历史的灿烂与沉重.  相似文献   
94.
“文学批评的知识化”主要指批评主体以概念、范畴和相关理论体系为主要工具,以文学认知为最高目的的批评趋向及其特征。“文学批评的艺术化”则强调以文艺创作的形式呈现人的生命体验与内在激情。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诗性传统经由现代学术的改造,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而理想的现代诗性批评范式,为作为美育的文学批评实践提供了具体可能性。重建文学批评的表达方式、批评指向及其有效性问题,在于通过反思文学批评的知识化维度,在新的操作平台上重建文学批评的艺术化之维,在此基础上发挥其作为美育的制度化保障及其“以美化人”的美育功能。  相似文献   
95.
理智上普遍意识到基督教与西方美学的复杂关系,与具体认识基督教信仰中的美学观念,进而肯定基督教美学的特定存在,二者并不是一回事。实际上,近现代西方美学界的许多人,并不相信在基督教的天国中能够生存一片美学的花圃。  相似文献   
96.
从“顾客导向”理念和“技术领先”战略两个层面分析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践,证明其成功是因为“顾客导向”理念下的“技术领先”战略,而非所谓的“超越顾客导向”新思维。  相似文献   
97.
宗白华小诗创作风格与诗美观念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20世纪的初中国新诗运动的“殿军”,宗白华的小诗意象新颖,风格独标,其中活跃着自然生命的感悟,宇宙万象的体会,既有理智的清醒与深邃,也有情绪的纯真与感动,传达了诗人的人生立场与生命情怀,而以明激的理性引领创作实践,是宗白华较一般新诗诗人优越的地方,他关于“形”“质”不分的新诗艺术意境创构理论,以及对于诗人人格的修养要求,体现了辩证的艺术精神,对中国新诗运动的发展产生了得要影响。  相似文献   
98.
教育社会学是具有科学和人文双重属性的学科。我国教育社会学研究在科学化追求中对学科的人文性有所忽视,有必要对这一学科特点加以补充论证。具体来说,教育社会学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教育社会学视野中的教育是一种蕴涵着客观性、开放性、理想性和超越性的社会事实;第二,基于人、教育与社会三者之间整体、动态的关系取向,教育社会学重视教育与社会的互相“发现”,关注人的和谐发展;第三,饱含人文精神和价值关怀的教育历史文化传统及其现代转型有待教育社会学返回历史深入挖掘。由此构成了一条基于文化传统创新、彰显文化自觉和自信、建构具有本土特色和世界意识的中国教育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可能进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