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3篇
教育   999篇
科学研究   187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73篇
综合类   39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28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126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107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60年   4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人的劳动具有重大作用及发展,劳动价值论包含着丰富的内容。马克思把商品的概念由物质产品扩大为劳动力、运输业和服务,并提出运输业和劳务部门的劳动也创造价值的理论,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深化和发展。人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2.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学校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跨世纪人才而提出的极具远见的战略性决策。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学,在实现素质教育中应积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3.
本文强调合理实际的语文审美教育原理必须是从实践中总结归纳出来的,它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同时阐释了语文审美教育原理的具体内涵:语感与美感相统一、作品美与鉴赏美相统一、过程美与教育美相统一以及科学美与艺术美相统一。  相似文献   
34.
汉语词汇学引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综合比较的角度,探讨了有关汉语词汇学的四组有典型意义的议题:类别和功用;历史和现状;体系性和结构层;词汇学同其它语言学学科的关系。  相似文献   
35.
36.
吴福熙先生《古代汉语》115页认为《史记》中的“境壤界”“是把三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联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概念”的联合式的词,并举了一例:  相似文献   
37.
一 REDUNDANCY,有人译为“羡馀性”,有人译为“剩馀信息、多馀信息”,有人译为“羡馀现象”。本文取“羡馀现象”这一译名,但并不否认其馀译名的合理性。“羡”就是“馀”,“羡馀”是汉语中一个古老的词语,把它和语言文字联系起来却是不久以前的事情。 一切自然语言都具有羡馀现象,羡馀现象是“语言学家新揭示的语言的三个本质特征”之一。R·R·K·哈特曼和F·C·斯托克在《语言和语言学词典》中给 REDUNDANCY下了定义:  相似文献   
38.
“写人类”文章是初中语文阅读学习的重点,收入教材中的写人类经典文章举不胜举。无论怎样的写人文章,都必定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主要人物在文章中既是情节描写的中心,也是文章主题塑造的中心。所以,对主要人物的理解和判断,就成了对一篇写人文章整体感知极为重要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39.
叙事类文章的阅读需要方法和技巧,方法好比源头活水,有了它,我们在阅读这类文章时才能灵活而顺利地解答形形色色的问题。  相似文献   
40.
我们常把人生比作旅途,那么我们所有经历的就将是沿途的风景,判断这些风景的美与丑往往取决于人们看风景时的心情。学生便是我们老师眼里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所以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孩子们的美。孩子们眼里也有许多千姿百态的风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