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抗战胜利后,由于宪政运动的发展,各种政治势力竞相呈现,在这一背景下,国民政府组建了旨在控制全国帮会势力的“中国新社会事业建设协会”,以便在政党政治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但这一组织的成立并没有达到国民党预期的效果,相反,却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而“中国新社会事业建设协会”的最终取缔则更疏离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共产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首先是从城市开始的,后来它的主阵地发生了转移,进入了农村.向之论者对于这个转变过程关注不够,实际上,对这一问题的探究有助于更清晰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通过对安徽农村党组织的统计来试图重建这一历史面相,以期探寻中国共产党这一转移历程的路径.经过统计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进入乡村并进行革命活动是从农村学校入手的,即乡村学校成为中国共产党进入农村的桥头堡.  相似文献   
13.
人力车是近代上海交通工具之一,坐人力车是上海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车夫拉车奔跑的图景,构成了上海街头一幅流动的风景线.人力车夫是上海城市的一面镜子,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特色,所以从其社会形象中折射出社会大众对人力车夫的整体评价,可以透视出人力车夫群体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调适的努力,有助于深化对人力车夫群体的立体了解. 一 人力车夫是随着人力车的引进而出现的一个庞大下层社会群体.  相似文献   
14.
乞丐是人类进入私有制社会后所出现的一种独特现象,是社会贫富不均和阶级分化的产物。民国时期,上海是当时中国的一个乞丐大本营,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广,影响之大,令人深思。乞丐增多,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的负担和压力,并且也出现了一些救济和防范乞丐的新的措施和思想,它为我们解决乞丐问题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5.
罗国辉 《天中学刊》2006,21(6):40-44
乞丐问题是近代中国的社会问题之一。民国时期,乞丐问题并未因封建腐朽的清王朝倒台而减轻,相反更加严重,而上海又是当时中国的一个乞丐大本营,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广,影响之大,令人深思。以上海为例,来分析民国时期乞丐群体形成的原因,可对当今社会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罗国辉 《辽宁教育》2013,(11):39-41
网络在改变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的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政治态度、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对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特点,就必须不断地变革和创新,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与渠道,增强网络互动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运用,以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乞丐问题是中国的社会问题之一。到了近代,乞丐在继承传统谋生方式的同时,又有新的发展。乞丐增多,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的负担和压力,并且也出现了一些救济和防范乞丐的新的措施和思想,它为我们解决乞丐问题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8.
解放初期,皖北地区的反动会道门广泛散布谣言,并多次发动暴乱,严重威胁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人民政权在迅速平息暴乱的同时毅然对会道门采取取缔政策;此外,还通过孤立和打击反动道首,团结广大会众,发展生产、改善和提高广大群众生活水平,以及广泛开展政治教育活动等措施,沉重打击了反动会道门的势力,有效地教育了群众,从而有力地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相似文献   
19.
刘少奇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中的一员,党和国家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国务活动的主要代表,为新中国的外交理论与实践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和平外交思想,反对殖民主义思想,对外开放思想等是我国外交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从1954年成立至今.上海师范大学已走过了50多年的历程.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科已经受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50多年的沧桑岁月,见证了三代史学工作者的辛勤耕耘与丰硕成果。历史系的第一代史学工作者是解放初期聚集起来的,代表人物是程应谬教授和魏建猷教授.他们是历史系开创时期的巍巍双塔。此外.还有在宋史研究领域屡获成果的张家驹教授。雷海宗先生高足、近代外交史专家季平子教授.风度翩翩的欧洲史专家陶樾教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