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7篇
信息传播   9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中国文化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3.
24.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胡适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一再办报刊议论时政,留下不少抨击专制、腐败和推进民主、法治的精彩文章。他们的皇皇大文,为20世纪中国思想史增添了光彩。  相似文献   
25.
教师节民国时期就是孔子诞辰 有人提议将教师节从9月10日改到9月28日,以此纪念孔子诞辰。我赞同将教师节改在孔子诞辰。主要有两个理由。第一,先秦诸子以教育家论,首推孔子。这个没有争议。第二,华人世界都把孔子诞辰作为教师节。民国时期有正式的规定,在共和国成立之前,教师节就是孔子诞辰,台湾沿用至今,其他地方也约定俗成。孔子影响中国教育两千五百年,且深且远。  相似文献   
26.
27.
胡适派知识分子们认为:五四以来的中国学生运动是政治腐败造成的,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正义行动,但是,学生不应沦为党派斗争的工具。有些学生集会不尊重少数人的权利,不准反对自己意见的人发言,甚至发展到把与自己观点不同的报馆烧掉,把政敌的房子和家具烧掉,这就已经脱离民主、自由和法治的正轨,转化为暴民专制  相似文献   
28.
儒学历史命运论纲──从19-20世纪看21世纪袁伟时孔子身后,“儒分为八”,没有统一的儒学,19、20世纪亦不例外。展望儒学未来,应该从儒门各派近200年间在中国的际遇为基础。(一)走向困厄的几条途径儒门盛衰都应“反求诸己”。困厄是沿着千年曲径滑行的...  相似文献   
29.
二、社会全面腐败与转型期政治运作民初宪政受挫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社会全面腐败,而应对方式选择不当,扬汤止沸。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三权分立的现代体制,但朝野政治运作,不是扬新抑旧,把新制度的巩固放在第一位,而是把传统的黑暗面激活,竞相贪腐,以暴易暴。袁世凯更是收买、暗杀、分化,黑白两道交相为用。民国既立,而袁氏之心理自若,彼以为天  相似文献   
30.
民初宪政崩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国民党方面与袁世凯方面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方面,国民党人在政治与革命上的不成熟,损害了宪政的内在要求与合法程序。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而国民党及议会设定种种框框和采取措施,冀图限制和夺取其手中的权力。第一招是制定《临时约法》,改变现行的政治体制,把总统虚位化。第二招是制造一个国家两个临时大总统并行运作的体制。第三招是参议院和国会处处限制、阻碍政府的正常运作。第四招是制定宪法不从实际出发,冀图把剥夺大总统行政权固定化。国民党过高地估计了自己,似乎自己支配下通过一纸决议就可以改变政治进程!可以说,民初宪政功败垂成,亦与此息息相关。归根结蒂,是反对党极端不成熟,为反对而反对。民国初年的国民党人缺乏的就是既坚持民主、自由,又善于听取各方意见,照顾各方利益,适时妥协、退让的政治大智慧。另一方面,社会全面腐败,而应对方式选择不当。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三权分立的现代体制,但朝野政治运作,不是扬新抑旧,把新制度的巩固放在第一位,而是把传统的黑暗面激活,竞相贪腐,以暴易暴。袁世凯是收买、暗杀、分化,黑白两道交相为用。而国民党许多领袖也有这样的冲动,并且在宋教仁被刺之前,他们就跃跃欲试了。综合起来,民初宪政的最终崩毁不外三个原因:1.首要原因是制度设计错误。2.制度设计错误的深层原因是思想变革不彻底。私利固然是重要的行为动机,更重要的是当时的文化思想状况。3.民主政治是逐步生长出来的。任何国家的民主制度都有范围逐步扩大和腐败逐步清除的过程。腐败和混乱只能通过民主、法治去纠正和防止。从更深层次去考察,在这场关乎中国宪政前途的较量中,袁世凯固然暴露了专制者的本色,国民党人和中国的精英阶层也显示出理想主义者的幼稚。政治在高扬理想目标的同时,只能从实地出发,在现有基础上谋求可能达到的最高要求,在刚刚结束宗法专制统治的国度,必须综合考虑稳定和发展的关系。具体说来,各政党及其国会议员应该压抑自己立即掌握政权的欲望,在三权分立体制下接受总统制,并把它纳入法治轨道。但他们热衷于争权夺利,而没有把制度建设和健全法治放在第一位,国家因而陷入混乱纷争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